(三)
高祖首创唐开元,弃其锱两谱新篇。
安史之乱国力乏,肃宗重宝民生怨。
从汉武帝刘彻的“五铢”钱到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除“五铢”,按照开创富庶,安定生活,以及开辟新纪元之意,一改历代以“锱”“铢”“两”为货币的计量单位,始铸了“开元通宝”。所谓“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典出于《汉书》作者班固的《东都赋》中“夫大汉之开元也,夺布衣以登皇位”。李渊是唐朝的第一位皇帝,亦是“开元”之君,铸行这种铭文的制钱,恰好符合其开国皇帝的身份。不过,“开元通宝”与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开元”而雷同却纯属巧合。玄宗生于公元685年,比“开元通宝”年轻64岁之多。
在中国文字释义中“开”是万象更新之意,而“元”乃“一”,即从无到有的起始。所以,这两个字在中国有着一种特殊的含义,因“通宝”是“流通宝货”之内涵。铜钱名曰“通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以钱为宝,意味着货币即财富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它的崇拜。在钱币面文上铸有当朝帝王的年号,则表明了铸造时间,这在中国铸币史上无疑是一大进步。
“开元通宝”的铸行,使之钱币名称同其重量完全分离,并向符号化、抽象化、信用化演绎,构建了两座充分表明我国封建社会在铸币史上最为强盛的辉煌。自此,中国钱币进入了一个以年号通宝、元宝及重宝钱的崭新阶段,这在我国钱币发展史上更是具有一个划时代的意义。自唐初李渊始铸“开元通宝”以来, 逐步形成和统一了在“通宝”、“元宝”、“重宝”前冠之于皇帝的年号,由此开启了钱币系列化之先河。此后,这种钱币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满清王朝最后的“宣统通宝”。
唐王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其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朝代,最终也还是免不了被灭亡。发生于公元755年12月至763年2月的一场政治叛乱,即历时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发起叛唐者的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因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又称之为“天宝之乱”。这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至此,造成了由朝廷委派的原封疆大吏各自镇守属地而独霸一方的状况。
据《新唐书》载:史思明据东都,亦铸“得壹元宝”,继而又恶“得壹”非长祚之兆,故改其文曰“顺天”;又有《钱录》载曰:“得壹为思明销洛阳铜佛所铸,贼平之后无所用焉,刀兵之家还将铸佛。”并另行改铸了“顺天元宝”,导致前者存世稀少。所以,后世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说。顺天元宝形制同于得壹,但钱体较得壹略重。此二钱有唐代姊妹钱之称,由于见证了安史之乱这段不同寻常的历史,历来备受钱币收藏家青睐。
司马光在其编修的《资治通鉴》中曾指出:自安史之乱爆发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这种藩镇割据的现象一直维持到唐王朝灭亡,直至五代十国。
中国第一枚“重宝”钱,是唐玄宗的儿子肃宗(李亨)继位后,因为国家税赋锐减,为筹措庞大的军费开支而入不敷出,便在其视为风水宝地的朔方——灵州(今甘肃灵武)铸行了“乾元重宝”。该币始铸之初比“开元通宝”钱略厚重一些,但是,一个却要抵十个“开元通宝”钱来行用,这使得历经战乱的民众更加雪上加霜而怨声载道。
作者:杜天麟,2015年12月31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