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光的轶事,真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最鲜为人知的,当属幼年时“砸缸救友”的故事,不仅当时轰动京洛,后世之人也是人尽皆知。
并且可以确定的是,司马光人品非常好,刚直不阿,诚实守信,清廉俭朴。
比如“诚信卖马”和“剥核桃”的典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读。但真正体现出司马光伟大的地方是,他是北宋士大夫中少数拒不纳妾、也不储机的人,要知道在宋朝,纳妾是一种风尚。
比如苏东坡,很早就收养了11岁的戏班苦命女“朝云”,被贬黄州后纳为妾室,一句“朝云识我”成了千古美谈;李之仪56岁娶了16岁少女杨姝,写下了“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名句;
张先80岁娶了18岁的女子,苏东坡作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并且张先一生共有十子两女,年纪最大的大儿子和年纪最小的女儿相差六十岁……
后来,秦观为了效仿苏东坡,也收养了13岁的农家女,取名“朝华”,待到她19岁时纳为妾室……
更难能可贵的是,司马光不同于他们,张夫人在嫁给司马光后三十余载未曾生育,古代有句名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可是司马光对妻子张夫人的感请十分专一,后来张夫人自己看不过去,便偷偷买了一个美女,安置在司马光的卧室内,自己借故躲了出去,希望能促成好事,生个一男半女。
然而司马光进屋后,理都没理,直接去书房看书了。美女不肯罢休也跟了去,娇滴滴地问:“请问先生,中丞是什么书呀?”
司马光很气愤,拍着桌板说,“中丞是尚书,是官职,不是书!”
根据史料记载,还有一次是张夫人联合他的丈母娘,私下为司马光安排了一个丫鬟,同样是年轻貌美。
可是司马光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丫鬟问,“夫人不在,你来见我作甚?”这件事被宾客们知道后,大家都笑着说他和张夫人“俨然就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没想到司马光自嘲:“可惜我不会弹琴,只会鳖厮踢。”
所以司马光不管是在文学上,还是官场,以及个人修为,都是风范和榜样。他用一生时间,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张夫人过世时,司马光没有钱安葬,只好卖了三顷田为夫人举办葬礼。他可是当朝宰相,一任清知府,还十万雪花银呢。
后来他的好友拟用50万钱买一婢女供其使唤,司马光婉拒后说:吾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
所以司马光去世时,京城的民众纷纷前往凭吊,甚至有人典当衣物换钱去参加祭奠,真正的是万人哭巷。岭南封州的父老乡亲,每次吃饭前,都要先祭拜司马光画像。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官,却也被人排挤,遭人诬陷,死后更惨,一度被剥夺荫封,毁碑毁像。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王安石变法遭到抵制,其中包括苏东坡等人,纷纷被新党围攻,苏东坡主动申请离京,其他人或贬或罢,司马光因替范镇鸣不平而退居洛阳,在此他度过了整整15年。
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以舒亶为首的御史台将苏东坡下狱,牵连旧党数十人。此时“变法派”的新党势力空前强大,远在洛阳的司马光,因曾上书《应诏言朝廷阙失状》也遭到了波及。
幸好当时宋神宗比较清醒,逐渐控制事态,王安石也因此致仕,下野闲居。
其实,苏东坡反对变法,并非针对王安石本人,他入狱时,也是王安石替他说话,他才免于一死。而王安石、包拯和司马光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司马光一开始也是支持变法改革的,直到“青苗法”出台,他才和王安石产生了分歧,但也没到对立的程度。
可是树衣静而风不止,那些曾依附于王安石“改革”派拿着机MAO当令箭,比如舒亶、沈括、李定、何正臣、张商英等人,都是另有所图,在疯狂围剿“元祐党”的同时,也在为自己谋利益。
混乱的朝局让退隐洛阳的司马光十分心痛。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已经66岁的司马光完成了《资治通鉴》,宋神宗非常重视,诏谕嘉奖司马光,擢升资政殿学士。心请不错的司马光因羡慕白居易晚年在洛阳的生活,效仿“九老会”召集主持了“十三老会”,期间写下了一首诗,暗有所指,不仅揭露了人新的复杂,还表达了自己的忠贞。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这首《客中初夏》就是司马光最著名的一首诗,仅有4句,看似简单,轻描淡写,却内藏玄机。
整首诗都是写初夏雨后乍晴的美景,表面上看平淡无奇,可他是大文学家司马光,不会这么肤浅。他用“柳絮杨花”暗指那些随风摇摆的小人,在朝中为虎作伥,口蜜腹剑,而用葵花来比喻自己,虽然耷拉着脑袋(下野),但永远都会追随太阳(朝廷)。
司马光写完这首诗后不久,神宗就驾崩了,哲宗继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还朝复相。遗憾的是,一年后1086年9月初1,司马光病逝,与世长辞。
同一年,王安石也离开了人世,宋朝同时失去了两位巨匠,从此北宋开始走下坡路,一蹶不振。
这就是司马光一生的故事,不复杂,却波澜壮阔,为后人口口相传,千古美誉永载史册。
关注我们让你也出现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