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似乎与“三”有着不解之缘。他是明朝的第三代皇帝,他的外号又叫“朱三多”。三多分别是谜团最多、争议最多、干出的事最多。前两“多”主要说的是他的身世以及他发动兵变夺了侄儿宝座的谜团。而第三“多”则是指他登基后的一系列政绩,其中最有成绩的当属修纂《永乐大典》。
全国儒士编大典
朱棣称帝以后,有了一个更宏伟的目标,他决定搞一项浩大的文化建设工程,修纂一部空前宏大的百科全书,将古往今来的所有知识都汇集起来,供后人参考学习。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朱棣说:“天下的知识太多,我们编的书既要内容丰富,又要分类清晰,便于查找。”
如此浩大的工程,必定要找一个有卓越才华的人来统领。朱棣命内阁首辅解缙负责此事。解缙是当朝有名的大才子,十九岁就考中了进士,后来留在朱棣身边伴读,深得朱棣信任。解缙曾在一天内写出上万字的意见书,朱棣钦佩他的才华,甚至亲自给他研墨,让他书写己见。将编修大典这件事交给解缙,朱棣还是比较放心的。
解缙领命后,立即召集了一百四十七个读书人,分头编纂,仅花一年时间就编成了一部《文献大成》。呈给朱棣阅览后,朱棣却觉得和自己设想的相差甚远。觉得这部书的搜集不够广泛,记载也过于简单。于是,又让解缙重新编纂。
此次,朱棣加派了大臣姚广孝和郑赐、刘季等人监修,然后派官员到全国各地寻找饱学之士加入到编纂的队伍之中,前前后后共召集了朝野上下共两千一百六十九人编写。
数千名儒士集思广益,四处搜寻民间材料,历经六年,终于将《文献大成》的正本重新修纂完毕。光目录就有六十册,正文有两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共有约三亿七千万字,装订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朱棣十分满意,大笔一挥,亲自为书籍写了序言,又将书名改为《永乐大典》。
中国人的文化符号
《永乐大典》历经六年才编辑完毕,内容浩瀚如烟海,从先秦到明初的八千多种文化典籍都被收录其中,除了官方的经史子集外,民间的珍贵图书基本都收录其中。因此,人们将《永乐大典》称作“珍本秘籍的宝库”。为了便于人们的阅读,所有的书卷都用楷书写成,每个半页八行,如果是大字就占用一行,小字就占用两行,每页都是二十八个字,字与字的行间距都是一致的。除了规范的文字外,《永乐大典》还配有大量关于山川、人物、名物的图画,均是画家用白描手法(4)绘制的,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图鉴材料。
数目如此之多的典籍,要怎么查阅呢?西方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是用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来排列的,而中国的《永乐大典》则是采用“用韵为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目录方法,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单字下再分列内容。有些类似拼音查字法,查阅起来十分便捷。
《永乐大典》一言以蔽之,可谓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按照成书的时间,比《不列颠百科全书》要早三百多年,所以在《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目录中,也收录了《永乐大典》的词目,并且称它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因此,在世界史上,明朝的《永乐大典》成为中国的一大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