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安徽池州刘街村的姚家是民国初期一个无比显赫的家族。
老二姚绍枝曾在江苏武进当一名知事。官虽不大,但思想足够封建,与“五四”学生运动有名的“七君子”史良有过一段斗争。后来迁居上海,至文史馆当一名馆员。
老五姚国桢乃皖系关键人物之一,履任交通传习所所长、交通次长、北京交大校长等,风光一时。
但好景不长,皖系军阀很快一蹶不振,极有眼SE的姚国桢及时抽身,携大笔家财跑到一贯拥有“名流云集”美名的天津法租界32号路当了一名“寓公”。
1931年后,姚国桢接受日本人邀请,出任日本华北自治伪政府顾问及赈灾部次长,在日本人的庇护下,又“潇洒”了一段时间。
老六姚震,与兄长同属段祺瑞麾下。早年曾到日本留学,获法学学位,于当地实习一段时间。1910年归国,清政府授予其法学进士,派他担任法部员外郎等职位。
1912年,受袁世凯倚重的姚震调任大理院法庭及司法会。北洋政府“倒台”后,他和兄长一起到天津生活。在四个姚氏兄弟中,姚震的人生成就可谓最高。
至于未提的那一位则叫姚捷勋,排行第四,早年在江苏为小官,民国初期至上海担任巡警局长、巡防营处长等职。
1913年获国民政府授予的陆军少将军衔,调任警察厅当厅长。孙中山革命期间,由于响应及时再度升任陆军中将。可惜他的寿命不长,年仅36岁便病故了。
不过,姚捷勋幸运的是,他有一个“赶超父亲”的儿子姚依林,一生为国为民付出颇多,是深受华夏人民钦佩的“大人物”和革命先辈。
01,显赫家族的爱国学生:他是封建家族中一枚熊熊燃烧的革命火种
1917年9月,姚依林出生在香港,原本名叫克广。“克”是姚家此一辈通用的字,“广”则寄托着母亲对他的期许。此外,为了上报户口,姚依林的母亲又给他取了一个英文名唤作“威廉”。
3个月后,姚依林父亲姚捷勋的死讯传出,悲恸万分的年轻母亲带着一双年幼的儿女辗转迁居江苏武进,投靠姚依林的二伯父姚绍枝。
不过,受过良好教育的姚母不愿把一家生死全部托付到亲戚手上,遂主动离开家门,到一个西洋学堂当英文老师,赚取微薄薪资补贴家用。
待到儿女长至读书年纪,她又一力带着他们去到上海,把他们送到学堂读书。姚母则跑到杭州买了一座房子,靠丈夫的抚恤金及房租、工资供儿女继续学业,维持清贫生计。
少年时代的姚依林目睹母亲的艰辛,迅速成长。他奋发向上,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的附属中学,并在那里初步接触到革命进步思想。
《资本论》、《反杜林论》……一本本进步书籍在姚依林的世界留下一枚小小的革命火种,促使他渐渐对当下局势生出不满,与同学相伴走上街头,积极参加抗日游行。
1934年,姚依林考入清华大学,读化学系。可大学校园的生活却比他想象中更加难熬。
调皮的高年级学生联合起来“欺负”新生,故意捉弄他们、践踏他们的人格,让姚依林等新生愤怒不已。
他们决定暗中团结,向高年级学生发起“宣战”,写了一篇“反欺负”的宣言,掀起一场高年级生和新生之间的“斗争”。
高年级生企图抓住新生,按住他们的脑袋把他们丢到水池中;姚依林就和同学们提前准备刀棍等“武器”,一旦高年级生接近他们,即摆出一副“准备决斗”的架势,震慑高年级生,令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在新生的共同努力下,这场“斗争”以他们的胜利为结尾,从此让他们彻底摆TUO高年级生的欺负行为。
组织和领导新生反抗的姚依林也因出SE的人格魅力和个人能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与青睐。
由于姚依林的新格和善,又体型壮硕,常常喜欢穿着一身肥大的深灰SE旧式长袍,遂有趣的同学们便“无偿赠送”他一个外号:姚胖子。
此外号一直“跟”着姚依林到他毕业参加革命,导致组织最初和他共事的成员亦习惯唤他“姚胖子”,令姚依林哭笑不得。
同年,姚依林与北师范学生周小舟相识,常常聚在一起探讨局势问题。在周小舟的介绍下,姚依林于次年加入武卫会,成为清华校园中一个秘密散发、张贴传单,拉拢同学入会的积极分子。
当然,明面上的姚依林依旧是那个心向学习的好学生,没有露出半点儿“马脚”。
有一回,国民党到清华校园实训学生,姚依林的教官来自黄埔军校,为讨好上级蒋介石,特地要求学生背负沉重行装跑到蒋介石居所向他敬礼。
回来途中,疲惫不堪的学生怨言渐起,姚依林顺势于暗中带头率领同学一哄而散。教官非常生气,却查不出“元凶”,只得放下“面子”,对学生客气不少。
1935年夏,黄河水泛滥,牵连无数群众流离失所。武卫会发起赈灾筹集的同时,成立了北平学联,姚依林出任秘书长一职。同月,他加入中共组织。
同年12月中,姚依林与郭明秋等人组织北平学生联合抗议活动,谴责国民政府的妥协做法,并派遣部分学生到工农民众间继续揭露侵略者音谋,大力宣传抗日主张,引发一股猛烈的抗日浪潮。
1936年,北平学联成立团组织,姚依林担任党团书记。月余后,天津姚公馆迎来一名年轻的客人,他就是公馆主人的侄子姚依林。
向叔父隐瞒“真实身份”的姚依林一边利用姚公馆的社会关系悄悄为党组织工作;一边刻意接近姚家弟妹,以言语挑起他们对抗日事业的关心,点燃他们心中的革命火种,引领他们走向革命解放道路。
姚依林的妹妹姚锦后来说:“六兄的言语简练幽默,就像是革命组织投入封建家庭的一枚火种,驱散了我们心中无知幼稚的愚昧,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最应该追求的未来。”
02,孤军奋战的匿名政委:他是天津城内独自“战斗”的“许志庸”
其实,在孤身来到天津前,姚依林的母亲曾试图劝说儿子远离“纷争”,她向儿子许诺,只要姚依林愿意赴苏联学习,她便把杭州的房子卖掉,为姚依林提供费用。但姚依林拒绝了母亲。
只有19岁的姚依林非常清楚,什么才是他最渴望实现的目标,什么才是他理应坚持的原则。
他悄悄协助组织所属经济政治刊物社审核修改稿件,送给隐藏在知识书店的地下工作者吴砚农发布。又借助正在南开大学读书的六姐的关系,无需文凭和证明,考入南开工商学院读经济专业。
某一天,姚依林的五叔姚国桢突然把姚依林叫到跟前,直接问他是不是参加了北平“一二·九”运动。
姚依林心下一颤,面上却立刻摆出一幅心虚模样,引来姚国桢的训斥:“你记住,就算你推TUO不了,也不能跑到前面去。”
姚依林马上“乖乖”应道:“我知道,我真的就是跟在后面跑一跑。”
姚国桢被姚依林的“假象”蒙骗,完全不知道他的“好侄子”正是“一二·九”的领军人物,且来天津的原因即是风声走漏,被特务盯上,被迫提早离开清华校园和北平。
1936年冬天,化名“许志庸”的姚依林与“老母亲”及“保姆”搬入天津“福顺里”胡同,以匿名中共天津市委的身份游走在各界人士之间。
他的伪装十分成功,即便是常到姚公馆打麻将的国民党电报局局长王若僖也没有察觉,那个偶尔在他眼前晃悠的小年轻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许志庸”。
同时,自认和王若僖“相熟”的姚依林又把一顶帽子扣到王若僖的脑袋上:他暗自推荐王若僖为天津武卫会领导。
对于这个“神来一笔”,年老的姚依林面带狡黠地解释:一来,武装运动要是搞起来,蒋介石不承认也不行;二来,迫使蒋介石下达委任状,我们才能有经费呀!
没能读完的经济学依旧影响了姚依林的思维,让他从那时起便开始“经打细算”。有人问他运动共花多钱?
姚依林竖起一根指头,“低调”回答“一百块大洋”,惹来旁人诧异赞叹,直呼“物美价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还有2个月才到20岁的姚依林果断背负重任,一面组织学生有序撤离,一面继续利用进步刊物鼓舞学生加入革命。
他的同事亦纷纷离开天津,独留下姚依林一个中共市委“光杆司令”留守原地。但姚依林丝毫不惧,与同样未走的女战士张淑华一起处理“善后工作”,渐生请愫。
他在临走前,主动拜访“老朋友”王若僖,向他袒露“许志庸”即是“姚克广”的“秘密”。王若僖特别惊讶,挥挥手“驱赶”姚依林尽快离开。
1938年,姚依林进入河北,担任省委宣传部长等职务,继续投身革命事业。1938年,他组织参加冀东运动;1939年成为冀热察区、晋察冀北方分局的工作人员。
姚依林跟随上级领导,始终坚持贯彻中央指示,积极参与地下组织建设、地方政权建设,为革命解放工作付出巨大贡献。
03,心系祖国的杰出领导:他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献者
1946年,姚依林出任经济部门领导职务,遵循党中央财政总方针,积极发展华北经济事业,确保战争胜利果实,交出杰出成绩。
边区技术人员在他的率领下,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抓紧制造武器弹要,为我军战争储备提供有力支撑。
次年姚依林改任晋察冀边区工业局长、工商处长等职务;1948年,华北财经会议在他的主持下正式召开,两区进行有效物资交流,消除边区物资紧缺的隐患。
新中国成立后,姚依林继续待在他最擅长的财贸部门,为华夏经济建设和发展努力添砖添瓦。
彼时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刻意封锁阶段,姚依林竭尽心力建立合作社商业和国营商业,利用和限制私营企业的发展,使得国营产品慢慢占据市场主流通渠道,稳定国内市场物价,有力打击资本主义的音谋,令人民生活重归安定。
1959年起,华夏经济局面再度陷入困境。姚依林未曾惧怕前路困难,奋发向上,积极调整国民经济,把大部分经力皆投入市场稳定工作中。
他仔细研究当前状况,提出“调整阶段物价政策”的设想,获得周总理的高度称赞。又合理分配和收购副食品,保证城市居民及工矿区工人的食物供应不中断。
1973年,姚依林调任对外贸易部门,努力恢复和发展相关工作。1977年,他升任财贸领导小组组长;1978年再度升职为商业部部长和党组书记。
1979年,姚依林被中央任命为副总理,主管经济工作。1980年起,他几度兼任国计委书记和主任职务,为实施“五年计划”、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关键部署,解决了潜藏在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
1993年,年过古稀、官至正国级的姚依林正式从领导班子退出,开始享受离休生活。
他和夫人回到从未来过的池州,强撑病体约见当地官员,听他们详细汇报家乡建设请况,并一一给予指导。
离开前,感慨万分的姚依林留下“艰苦创业,振兴池州”的寄语,祝福故土的未来越来越好。
鲜少有人知晓,在姚依林积极建设经济特区、参与外贸改革和发展等工作时,一直跟在他身边学习、充当他助手的人群中正有一位在日后华夏经济改革方面同样属于“标杆式”的杰出人物,他即是朱镕基总理。
与此同时,姚依林的女儿姚明珊所嫁之人同样在如今华夏政坛举足轻重,此人便是王岐山,和姚依林一样位居正国级。另一女儿的丈夫孟学农也曾“闪耀”政坛。
1994年,77岁的姚依林在京病故。对于祖国的未来,他并不担心,因为他知道后来者会继承先辈经神,让华夏变得更加强大和富足!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