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全国军民都加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为赶走日本侵略者奉献自己的力量。不过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毕竟悬殊,日本靠着庞大的国力和军队,在中国的领土上纵横,以极快的速度就从东三省,一路扩张抵达上海郊区。
山东河北一带,也就成了日本的敌占区,在敌占区日军为了巩固自己统治,同时也为了打击当地的游击队和抗日势力,他们修建了许多炮楼。因为日军大部分兵力都派往前线,而少数的日军无法控制乡镇要道,因此修建了炮楼。
炮楼高矮不一,高的可达数十米,矮的不超过十米。一般有两到三层以上,每个炮楼都会安置13名日军,以及若干伪军镇守。而在抗日战争中,我军想要拔出一栋炮楼,绝对是非常艰难的事,至少要多于日军数倍的人力物力才能够做到。远远不是像抗日神剧中那样,扔一个炸要包或者手榴弹就能解决。
因为日军建造的炮楼非常坚固,很多都是建立在城市边缘,采用钢筋混泥土筑造,厚度可达一米。而且这些炮楼在战争胜利和建国之后,并没有被拆除,而是继续使用。可是建国后国内已经没有战争,炮楼还有什么用?
炮楼虽然是为战争而建造的,但是却不一定只能用于战争,在和平年代山东的炮楼就成了许多人温馨的小家。比如在山东青岛就有一户人家,五代人都住在炮楼中,一住就是数十年。甚至等他们家经济条件变好,要搬离炮楼时,都有些舍不得。
孙从孝就曾经是青岛一栋炮楼的主人,他依稀记得在自己十多岁时,跟着父亲搬进了炮楼居住。当时还是建国后没多久,国家施行分配住房政策。孙从孝父亲的单位考虑到孙家人口较多,但是又没有适合的房子,于是干脆把隶属于单位的炮楼分给孙家居住。
就这样,孙从孝住进了炮楼,从此他的童年和别人变得不一样起来,他开始在炮楼中度过一个个日夜。住在炮楼的日子从来不缺少乐趣,他可以从炮楼第一层爬到顶层,还能够登上炮楼的楼顶观看城区。在楼顶不仅视野好,还有风吹来,非常凉爽。
同时炮楼还有许多历史的痕迹,比如数不胜数的机抢眼,子弹留下的痕迹,有的弹孔中还有残存的子弹头。到了夏天,空旷的炮楼变得格外凉爽,孙从孝甚至不需要开电风扇都可以度过一整个夏天。
但是住在炮楼中也有许多不便之处,比如炮楼的墙壁过厚,最厚的地方有70厘米,这让他们家不方便安装一些器材。而到了冬天,炮楼和外界的冰天雪地温度几乎一样,这让孙家人被冻得嘟嘟索索。可是因为墙壁过厚,安装不了暖气,因此他们只能靠火炉取暖。
孙从孝一家住在炮楼的58年里,光通暖气凿穿墙就花了20年。这还是在一个比较大的弹孔的基础上进行开凿的,由此可见这栋炮楼是多么结实耐用。可惜因为市政规划,这栋炮楼也不适合再住人。
而孙从孝一家的经济状况也得到了飞速改变,他的几个儿子女儿都买了新房,两位老人因为房子拆迁也分到了套新房子。他们如今都搬到了新房子里去居住,但是有空时依旧会回到炮楼逛逛,看看当初自己的住了50多年的老宅。
回想起来孙从孝还是有些舍不得,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家其实并没有固定的说法,苏轼认为能够让自己心安之处就是自己的家乡。而对于孙从孝而言,炮楼不仅承载了他数十年的记忆,也给他提供了一个安稳的住所,因此这栋不小的炮楼,其实就是他的家,是承载了他和他家人的温馨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