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遗憾的存在。那样一支强大的海军,却因为非战术原因,在大东沟海战中一败涂地,进而全军覆没。而清政府因为这次失败,掏出了两亿两白银!李鸿章作为战争失败的“背锅侠”,受到千古唾骂。那么如果真的将北洋水师交给威震北疆、分别击败过沙俄和法国的左宗棠,请况会有所不同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首先,在个人才能上,左宗棠比李鸿章要强
李鸿章没有参与过收复伊犁和镇南关那样的战争,所以我们只要比较两个人都参与过的镇压太平天国之战,就能看出两人的差距。
左宗棠虽然并非科举出身,但是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却显出了非常全面而优秀的综合能力。一开始时,他虽然是湖南巡抚张亮基和骆秉章的幕僚,但却是所有军政事务的实际决策人,两位巡抚都是无条件地支持他。1860年,左宗棠更是组建起了5000人的楚军,直接和太平军开战就能打胜仗。左宗棠总是瞧不上曾国藩,也是有自己的底气的。
而李鸿章,在军事上完全无法和左宗棠相比。一开始他是曾国藩的幕僚,但一碰到战事不顺,他就会想辙第一个逃跑。在组建著名的淮军之前,李鸿章和太平军开战几乎是每战必败,让人家追得满地跑。而后来他组建淮军,凭借的班底还是曾国藩支援的湘军。后来淮军的战斗力变强,是李鸿章大量装备西洋火器的原因。就战略和战术水平来说,他的表现几乎全无亮点。
其次,我们在比较两人同翁同龢的关系
翁同龢是晚清重臣,两朝帝师。他的话,对皇帝和慈禧太后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翁同龢的话语权,已经到了一言兴邦的地步。后期北洋水师之所以举步维艰,就是因为翁同龢的不断掣肘。
李鸿章和翁同龢,可以说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咸丰十年,翁同龢的兄弟翁同书因为处理地方事务不力,引起了叛乱。曾国藩上疏弹劾,弹章言辞机烈,导致翁同书被判死刑。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得知消息后气急身亡。清廷为了安抚翁家,便把翁同书改判流放,而这份要命的弹章,正是出自李鸿章之手!后来曾国藩病逝,翁同龢便把李鸿章视为了生死仇敌。他接着给皇帝上课的机会,不断地说李鸿章掌握天下兵马,“恐非社稷之福”。一句话,在李鸿章和皇帝、慈禧太后之间扎上了一根刺。此后李鸿章治理北洋水师畏首畏尾,十年不敢提更新装备,就是翁同龢给上的眼要。
相反的,左宗棠和翁同龢的关系,却是非常的好。曾经有一段时间,左宗棠在总理衙门工作,态度不卑不亢,翁同龢称赞他“壮中朝之气”。后来翁同龢在自己的日记中,赞扬左宗棠“洋务必当振作……余服其有经术气也。”左宗棠后来因为出身问题遭受排挤,翁同龢也经常打抱不平,认为理解其“正人在位之难”。他曾经多次找位高权重的醇亲王奕譞,为左宗棠争取机会。虽然最终没有效果,但可见二人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和语言。如果左宗棠掌握北洋水师,翁同龢绝不会在后掣肘。甲午战争,也不至于输得那么惨。
最后,还要说道两人的气节
说左宗棠,还是绕不开伊犁和镇南关。左宗棠在平定伊犁之前面临的环境,其实远比甲午战争要严峻。当时在沙俄的支持下,所谓的“阿古柏汗国”已经成型,大部分清廷官员觉得伊犁扔了就扔了,只有左宗棠力排众议,自己筹措粮饷,打赢了这场保住六分之一中国领土的战争。镇南关之战前,左宗棠本已患了严重的眼疾,但是听说敌人前来,立刻销假,带病主持大局。可以说左宗棠在面对战争时,首先想的是如何打赢,而不是如何避战。
而李鸿章,在这一点上则是完全相反。他深受《万国公法》的影响,认为只要不开第一抢,世界列强就会战争自己一方。所以在甲午海战初期,面对严峻的局势,他总是避战。另外,李鸿章确实有拥兵自重的嫌疑,将北洋水师视为自己的私产,关键时刻不敢放手一搏,最终一点一点丧失战略主动权。
当然,以历史大势而论,不管是左宗棠还是李鸿章,谁来掌握北洋水师,最终都难以挽回清朝走向灭亡的颓势。只不过如果是左宗棠上的话,清朝不会输得那么窝囊。毕竟如果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最后能等来的只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