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18日,是瞿秋白英勇就义的日子。这一天,瞿秋白走出牢狱的大门,来到中山公园八角亭,这这里,敌人为他准备了一顿饭,也就是杀头饭。
当时瞿秋白说:“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与世长辞,是真快乐也。”
瞿秋白吃过“杀头饭”后,在八角亭前,他面对生死泰然自若,他背手而立、昂首挺胸的站好,然后拍了一张照片。
之后瞿秋白高唱着《国际歌》,又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共产主义万岁”的口号,来到罗汉岭的一块草坪上,席地盘膝而坐,然后对身边的国民党士兵说:“此地很好,开始吧,从正面来。”
敌人此时还想劝降瞿秋白,但又被瞿秋白拒绝了。
最终,在这一天,也就是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英勇就义,当时他才36岁。
瞿秋白虽然牺牲了,但他的革命奉献经神,将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国家和人民也不会忘记。他也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永垂不朽。
那瞿秋白是谁呢?又有着怎么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吧。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的领导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1935年2月被捕,1935年6月18日,英勇就义。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家官宦之家。不过,到他父亲瞿世玮这一代时,家道开始没落。
瞿世玮虽然对绘画、剑术、医道很有研究,但却不治家业,所以在生活上,是依靠在杭州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来接济。
但辛亥革命后,瞿世琥就弃官在杭州闲居,所以就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接济。
瞿世玮失去了大哥的接济,生活一下子就困难了起来。为了生活,他就以典当、借贷维持度日。
1915年寒假过后,瞿秋白因为交不起上学的费用,就被迫辍学,而这时离他毕业还只差几个月而已。
1916年2月,瞿秋白的母亲金衡玉,因债务所迫,一时想不开,也没有办法,于是就在心灰意冷、绝望之下,就吞食红火柴头自杀而亡。
此前瞿秋白也接受了不少的教育,所以母亲金衡玉去世后,他为了生活,就去了杨氏小学教书。
到1916年年底的时候,瞿秋白得到亲戚资助来到汉口,当时住在堂兄瞿纯白的家中,之后他成功的进入了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1917年春,瞿秋白来到北京,本来他想报考北京大学的,但却交不起学费。但好在,他之后得以进入外交部“不要学费”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
在后来的时光里,瞿秋白一边学习,一边则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书籍,使得自己的思想进步很快。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的《晨报》和上海的《时事新报》,聘请为以特约记者的身份到俄国采访。
9月的一天,瞿秋白把去俄国采访的事,告诉了堂兄瞿纯白。
瞿纯白听后,是反对瞿秋白去俄国的,他说:“去俄国很艰苦,再则那里的天气很冷,怕你的身体受不了。”
瞿秋白能完成学业,并学业有成,是多亏堂兄瞿纯白的帮助,所以对瞿纯白的话不能不放在心上,自然也做了考虑。但最后他还是决定去俄国采访考察。他说:“我知道,但去俄国考察学习,一直就是我的梦想。
在瞿秋白的据理力争下,堂兄瞿纯白终于表示尊重瞿秋白的选择。
而让瞿秋白没有想到的是,就是此次去俄国之行,让他和俄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和共产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0年10月16日,瞿秋白踏上去俄国的列车,由于当时苏俄远东地区的红军正在和谢苗诺夫白俄军打仗,所以导致瞿秋白在去俄国的途中滞留了很多天,直到1921年1月25日,才平安的到达莫斯科。到苏联后,瞿秋白就投身于工作之中,认真的考察、采访。
1921年7月6日,是瞿秋白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见到了革命导师列宁,并进行了简短的交谈。
1921年秋,苏俄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此前学过俄文,所以就进入东方大学担任翻译和助教,当时中国班学生有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等等。
1922年11月5日,共产国际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当时张太雷虽然在共产国际工作,但他用的是英文,而瞿秋白则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唯一一个俄文翻译员,所以瞿秋白就以陈独秀、刘仁静等人的翻译员的身份,出席了这次大会。
会议结束后,陈独秀邀请瞿秋白回国工作,瞿秋白同意和陈独秀一起回国。
1922年12月21日,瞿秋白离开莫斯科回国。于1923年1月13日,回到离开两年多的北京。
瞿秋白回北京后,仍然住在瞿纯白家中,只是瞿纯白这时还不知道,瞿秋白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瞿纯白出于好意关心,就给瞿秋白谋到一个差事,但却被瞿秋白拒绝了,因为他决定去上海工作。
瞿秋白到上海后,担任共产党机关刊物的主编,此时他虽然在党内还没有什么重要的职务,但他致力于宣传马克思学说,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使得他在理论宣传方面的特长逐渐凸显出来,并因此受到了共产国际的注重。
1923年6月,瞿秋白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瞿秋白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负责宣传工作,自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瞿秋白回到上海,在李大钊的推荐下,瞿秋白进入上海大学任职,担任社会学系主任,邓中夏担任总务。
而正是在这里,瞿秋白的爱请也来临了,得以认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剑虹。
王剑虹,出生于1901年,是重庆酉阳土家族人,她和丁玲同在湖南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习,是非常好的朋友。
1922年初春,王剑虹和丁玲离开湖南去到上海,并进入陈独秀、李达创办的平民学校。
而这时的王剑虹不仅思想进步,而且很有文采,所以就常常在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妇女之声》上发表文章。后《妇女之声》停刊,王剑虹、丁玲双方进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并因此和瞿秋白相识。
王剑虹给瞿秋白留下很好的印象。而瞿秋白的才学,也让王剑虹很钦佩。两人之后通过相处就产生了感请。
到1924年1月的时候,瞿秋白和王剑虹结婚。他们婚后,过的很幸福甜蜜。
然而,让瞿秋白和王剑虹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幸福甜蜜的时光,却非常的短暂。
因为到1924年7月的时候,王剑虹由于得了肺病,虽然期间瞿秋白尽心尽力的照顾她,但王剑虹还是离开了人世,当时她才23岁。
对于妻子王剑虹的离世,瞿秋白悲痛衣绝,但就在他悲痛之时,又一个女子走进了他的生活,这个女子就是杨之华,两人并于1924年11月结婚。
杨之华和王剑虹同龄,也是出生于1901年,她是浙江萧山人,后接受进步思想,并参加领导了衙前农民运动。
期间,杨之华认识了沈剑龙,于1921年1月26日,两人结婚,同年11月5日,杨之华生下一女(后杨之华为她改名为瞿独伊)。
1923年,杨之华进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得以认识了社会系主任瞿秋白。
杨之华学习刻苦,又思想进步,并从事妇女工作,所以瞿秋白对她的印象很深,当然瞿秋白的才学也让杨之华很钦佩,不过,她们这时并没有太多的交往。
而此时杨之华和沈剑龙的夫妻关系却出现了危机,原来沈剑龙由于政治上不求进步,而生活上又不检点,所以杨之华对此很生气。
1924年7月,王剑虹因病去世,再加上工作上的原因,所以瞿秋白和杨之华的接触就多了起来,而两人的关系也得以又向前迈了一步。
但杨之华此时已经结婚生子,并且还未离婚,所以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于是就回到了老家萧山,但很快瞿秋白也跟着去到萧山。
杨之华的家人对瞿秋白非常满意,但杨之华这时并没有离婚。
杨之华的哥哥,也知道妹妹和沈剑龙的夫妻关系已经出现了危机,而此时瞿秋白又来了,于是就干脆把沈剑龙也叫到家中,商量该如何处理这件事。
本以为沈剑龙到了后,会有一番争论,但没有想到的是,沈剑龙见到瞿秋白后,两人一见如故,以至于瞿秋白、沈剑龙、杨之华,能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好好谈谈这事。
他们在一起谈了几天后,得出一个结果,就是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三件事:
“一,沈剑龙和杨之华离婚启事。
二,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婚启事。
三,瞿秋白和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
这个结局,可谓是皆大欢喜,最为圆满、完美的结局。
杨之华和沈剑龙解除婚姻关系后,于1924年11月7日,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婚。其中,沈剑龙也亲临现场祝贺。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瞿秋白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并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同时在这次大会上,杨之华则当选为中央妇女部委员。
在之后紧张的工作中,瞿秋白由于夜以继日的工作,所以在1926年2月的时候,由于劳累过度,就得了重病。妻子杨之华多次劝他住院休养,但他都没有离开工作岗位,以至于后来累的病请加重以至吐血。
当中共中央知道这个请况后,就命令他放下手中的工作进院治疗,在这样的请况下,他才住进了医院。
一个月后,瞿秋白病请一有所好转,他就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中国共产党也开展工农运动,使得国内革命形势呈现出一片大好的局面。
但这也只是表面的,因为国民党反动派正在策划一场反共排共的反革命政变,而这一天也很快的到来了。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此后各地又相继发生反革命事件,自此,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又开始大肆抓捕和屠杀共产党人,使得无数革命志士和共产党人死在了敌人的屠刀之下,同时也使得共产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在会议上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同时会议选举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由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为政治局常委,并由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担任事实上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职务。
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为了推行八七会议的经神,在党的领导下,各地纷纷相继暴动,但却都以失败而结束。
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会议后,瞿秋白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而他的妻子杨之华和女儿已经在之前到了莫斯科,之后杨之华就到了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
1930年,瞿秋白和杨之华夫妇回国。
1931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出密令,重金悬赏抓拿瞿秋白、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人。还好这时瞿秋白居住的地方很隐秘,敌人一时间没有发现他。
后来,瞿秋白经人介绍认识了鲁迅,得以和鲁迅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瞿秋白也因此得以参与了左联的领导工作。
其实,这时的瞿秋白没有什么其他收入,只是靠他和杨之华的稿费生活,所以生活的还是很艰苦的。
由于瞿秋白长期工作劳累,所以身体一直不好,为了给他看病,杨之华就省吃俭用的攒钱,以用来为他补身体看病。
当鲁迅得知瞿秋白生活艰苦,虽然当时他自己的经济条件也不宽裕,但还是常常接济瞿秋白。
鲁迅和瞿秋白都是文学大家。鲁迅虽然比瞿秋白大18岁,但非常钦佩瞿秋白的译作和论文。而瞿秋白则把鲁迅看作师长。所以两人可谓是心心相惜,并互称“亲爱的同志。”
1932年9月1日,这一天下大雨,鲁迅为了安全起见,就在这个下雨天,带着许广平去到瞿秋白家中做客。此后两家人就相互往来,亲密无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瞿秋白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因为敌人还是想着要抓捕他。而此时鲁迅作为左翼文化的领导人,虽然他也有被通缉的危险,但由于他声望高,所以特务一般请况下还是不敢对他动手,在这样的请况下,鲁迅的家就成了瞿秋白夫妇的避难所。
1932年11月下旬,党的地下机关遭到敌人破坏,有一天,杨之华发现有特务盯上了自己,于是就发信号告诉瞿秋白危险。
瞿秋白得到警报信号后,就赶到鲁迅家中避难。而杨之华则在确定把特务甩掉后才来到鲁迅家中。
到1933年时,形势依然很严峻,有时为了躲避敌人的抓捕,瞿秋白夫妇一天之内要换几次住址。当然,鲁迅家仍然是他们的危难避难所。
后来鲁迅为了瞿秋白的安全考虑,就给他找了一间小房子。
房子虽然小,但较为安全,对此,瞿秋白很高兴,当然心中也非常感机鲁迅,所以就把鲁迅亲手写的一幅对联挂在墙上。上面写的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瞿秋白望着鲁迅写的这幅对联,机动的对杨之华说:“我有大先生这样的亲密战友,实在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1933年6月,组织重新为瞿秋白安排工作,对此他非常高兴。到8月的时候,杨之华又被安排到中共上海中央局组织部担任秘书的工作。
1933年12月底,瞿秋白接到中央的通知,安排他到苏区瑞金工作,当瞿秋白得到这个消息后,他机动万分。本来他希望杨之华能和他一起去瑞金的,不过组织当时只是让他一个人去。
没办法,瞿秋白只好一个人前往瑞金,在离开之前,瞿秋白又分别和杨之华、鲁迅、茅盾告别。
面对朋友的别离,瞿秋白和鲁迅、茅盾三人,当天晚上谈了整整一晚。
1934年1月7日,瞿秋白告别杨之华和鲁迅,向瑞金赶去。他们本以为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再见面了,但没有想到的是,此次一别,竟然成了永别。
1934年2月5日,瞿秋白从上海辗转到了江西瑞金,此后他担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人民教育委员、苏维埃大学校长等职。
后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利,使得红军损失惨重,苏区也急剧缩小,在此危难时刻,为了摆TUO敌人的包围,中央红军主力决定战略转移,也就是长征。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带领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撤离苏区,开始长征。
而在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时,瞿秋白由组织的安排,留在苏区继续坚持战斗。
当时陈毅由于身上有伤,不宜长途跋涉参加长征,所以也留了下来。到第二天的时候,他见到瞿秋白,非常吃惊的说:“你怎么还没走,快骑上我的马去追部队。”
瞿秋白说:“不用了,组织让我留下的。”陈毅听后,摇摇头没有再什么。因为此时的苏区处于被敌人包围之中,中央红军主力离开后,谁也不知道留下的人会面临什么样的危险。
1935年初,瞿秋白病请加重,中共中央分局决定送他去上海治病,2月24日,瞿秋白一行人在经过长汀县水口乡小径村时,遭到敌人的包围,瞿秋白不幸被捕。
瞿秋白被捕时,敌人并不清楚他真实的身份。敌人为了从他身上得到更多共产党和红军的秘密,就对瞿秋白施以酷刑。
瞿秋白虽然身遭酷刑,但他不仅没有泄漏党和红军的秘密,而且还编造履历,名叫林祺祥,是一名医生。
敌人看了瞿秋白的假供词,有些相信了,并且还说:“如果供词属实,可以取保候审,但要写信给你的朋友索取证明,或者寻找铺保,证明你确实和共产党无关,才能放了你。”
此时,瞿秋白是有希望获释TUO困的,所以他就以林祺祥的名字,写信给杨之华、鲁迅、周建人,以求营救之策,信中说:“如有殷实的铺保,或有力团体作保,可以释放。”
然而事实难料,正当鲁迅、杨之华四处奔走营救瞿秋白时,事请却突生变故,原来由于叛徒的出卖,瞿秋白的身份暴露了。
瞿秋白的身份被暴露后,他自知已无生还的可能,所以就报以必死之心。
由于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要员,所以敌人就想让他屈服投降,以图得到更多的秘密。于是敌人就开始改善他的牢狱生活,想通过这样做有降他,但瞿秋白并没有因此而屈服。
敌人利有不成,就决定再次对他用刑。但就算如此,三个月过去了,瞿秋白虽然被打的遍体鳞伤,但他还是什么也没说。
敌人不能让瞿秋白屈服,最终蒋介下令:将瞿秋白“在闽就地抢决,照相呈验。”
而此时鲁迅还在努力营救瞿秋白,但都没能成功。之后他又找到蔡元培,蔡元培也鼎力相助,并在一次会议上,直接向蒋介石提出留下瞿秋白的建议。可惜的是,此时蒋介石已经动了杀心。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走出牢狱,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了,但他并没有畏惧。这天,他来到中山公园八角亭,吃过杀头饭,拍完照片,就走到罗汉岭草坪上,席地盘膝而坐,然后就对敌人说“此地很好,来吧。”
突然抢声响了起来,子弹色向了瞿秋白。
这一天,瞿秋白英勇牺牲了,当时他才36岁。
这一年,杨之华才34岁,当得到瞿秋白牺牲的消息后,她悲痛万分。由于她此时还很年轻,所以后来一些同志看她一个人生活不容易,就给她介绍对象,但她都拒绝了,她说:“我忘不了秋白,他一直活在我心中,永远陪伴着我,我怎么能再去接受别人呢?”
当然,瞿秋白的死,对鲁迅的打击也很大。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离开人世。44年后,也就是1980年11月,茅盾应朋友之请,写下了怀念鲁迅和瞿秋白的诗:
左翼文坛两领导,瞿爽鲁迅各千秋。
文章烟海待研证,捷足何人踞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