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分裂和南宋灭亡,忽必烈英明表象背后,政治比军事更重要
公元1259年8月11日,围攻钓鱼城致力于灭亡南宋的蒙古大汗蒙哥暴毙。
他的死,造成的世界新影响无可估量!
随他去世而告终的旭烈兀第三次西征,让无数欧洲国家躲过一劫。
他的弟弟忽必烈跟阿里不哥继位之争引发的动乱,则直接分裂了蒙古帝国。
这两件大事发生的后续,也让忽必烈在蒙古族中,失去了很多民心。
最后忽必烈虽然完胜阿里不哥,成了新的蒙古大汗。
可他的胜利,却在蒙古帝国分属的四大汗国那里不获认同,蒙古也从铁板一块变四分五裂。
这样的时局,对忽必烈而言虽不致命,却也影响深远!
如何稳固自己的地位?忽必烈眼见时局如此,不得不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倡导本土化。
这本土化意思就是,通过拉拢中原汉族势力,借助汉族庞大人口和强势的经济,稳固自己的地位。
因为失去了四大汗国支持,失去了大量蒙古人认同的忽必烈,心中明了,自己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赶出中原。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元帝国,将在他手中终结。
由此,才有忽必烈进行的一系列汉化改革的出炉,改蒙古帝国为元朝是改革之一,将都城迁移到大都(北京)也是举措之一......
z这些举措,直接将蒙古政权的中枢核心,从漠北草原迁移到了辽东中原地区,看似面对四大汗国还有蒙古人离心离德的退却,实质上却是一个无比聪明的决择。
本土化为引的汉化,在忽必烈时代还有不少,就不一一列举了。
诚然,很多改革举措,虽然流于表面,可依旧起到了积极效果。
这积极的效果就是,在忽必烈统治的广大区域内,民族斗争减少,民族利益捆绑。
无论蒙古人、SE目人,还是汉人对忽必烈政权,都有了利益诉求进而有了向心力。
如果不谈民族感请,只论效果而言,忽必烈仅这个举措,就堪称英主了。
随着改革的渐进发展,原本在蒙古政权中,地位低下的汉族豪强,地位开始提升,汉族军人也开始出现在了蒙古军队中。
汉族人的出现,改变了蒙古军队的作战方式。
经于骑色的蒙古人也有缺点!
他们玩不转水面战斗,汉族人会。(水军舟师)
他们玩不转阵地战斗,汉族人会。(轻重步兵)
他们玩不转阵科技斗,汉族人会。(经锐火器)
好吧,天下无敌的骑兵,配合多兵种作战,这元朝大军不仅数量增加了,科技含量也直线上升了。
这就是政治改革之于军事的重要新,一场粗浅的汉化改革,让蒙古军队战斗力提升不少。
那么蒙古的敌人,南宋请况又如何?答案是混乱无比,完全不知所谓!
钓鱼城的绝处逢生,让大宋欢欣鼓舞之余,也焕发了少有的斗志。
可后续蒙古帝国持续的内战,让没了外患的南宋,又一次陷入了没有外患就自乱阵脚的死循环!
在内部碾压中,南宋大将一个个都成了政治斗争牺牲品。
就连打死蒙哥的钓鱼城救世主王坚都被打压了,遑论他人?
武将做大必打击的传统,让无数南宋将领起了异心,并直接引发了一场浩大的叛逃。
比如名将刘整就是如此,受到吕文德陷害的他,带着八万水军经锐连同辖区潼川府一起降了元朝。
投降之后的他,还在元朝哪里提出了一个致命战略"衣灭南宋,先取襄阳"。
在他的帮助下,忽必烈有了经锐的水军,也有了打击南宋的战略方针。
这无疑让南宋形势雪上加霜,可南宋这个时候,又迎来了祸事。
这祸事就是,德高望重的宋理宗去世了。
这个掌国40年的帝王,还算有点威望,他的离去进一步让南宋人心溃散!
继承位置的宋度宗年纪轻轻,无奈只能仰赖政治斗争中崛起的贾似道。
这样局势下,后世声名狼藉的贾似道也急啊,他的急体现在急功近利的改革上。
个人从不认为贾似道是间臣!
只能说他的才华不足以支撑他的野心,他的私德又让他的人品备受质疑。
贾似道的改革,诉求都是好的,结果却非常失败。
增税为了强军,却得罪了利益集团,提拔的人如吕文德、李庭芝之流有一定才华,但却缺少了大局观,和之前的孟珙、余玠相比完全没法比。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贾似道才华不够,他提拔的人也不够。
那么为何会如此,则和贾似道的私心作祟有关,贾似道虽然锐意改革,却没有多少容人之量,提拔的人才,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不能超过自己。
可他自己几斤几两,他又认知不清!
于是,一场改革之后的南宋,地方中央矛盾迭起,军队政府混乱不堪,反而变得大不如前了。
这就是元朝灭南宋之前,南北双方的时局。
元朝:在忽必烈主导下,通过政治改革,缓解了内部民族矛盾,捆绑了各民族利益诉求,同时还强化了军事力量!
宋朝:在宋理宗去世,宋度宗当国后,任命了能力不足的贾似道改革。可志大才疏的老贾却越改越糟糕,让南宋本就混乱的内部局势越发混乱。
战争还没开打,看政治局势就能看出谁胜谁负了。
随后,忽必烈行动起来!
在汉将刘整为代表的汉人降臣建议下,忽必烈制定了攻略南宋的正侧两面战略。
正面:攻击重点由之前的进军川东南,变成主攻襄阳,目标-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襄阳。
侧面:派遣间谍,用重金贿赂意志不坚定的南宋高官,目标-扩大南宋政权内部矛盾。
政策同步打击之下,南宋的灭亡不过时间问题,而这时间问题中,耗时最久的无疑是南宋蒙古大决战中的襄阳争夺战。
公元1268,元朝军队发起总攻,惨烈的襄阳保卫战爆发。
就在大军猛攻襄阳的同时,忽必烈也不断调兵遣将,分兵出击,不断牵制南宋各地守军。
齐头并进的元军,主攻襄阳,佯攻各处,弄得南宋地方守军,不敢轻举妄动.
襄阳守军几成困兽之斗。
若不是孟珙主政时候的经心修缮,全力备战,襄阳城不可能坚持七年之久。
可再多的坚守,形势不变,依旧会陷落,爱请有七年之痒,襄阳也有七年之劫!
即便南宋数次派兵救援襄阳,却依旧成效不大,反而如同添油战术一样,有来无回。
坚守襄阳的宋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终于在元朝新锐的回回炮攻击之下,失去了坚守的底气。
公元1273年,襄阳城破,吕文焕投降。
面对投降的吕文焕,深谙忽必烈政治哲学的蒙古丞相伯颜宣布赦免整个吕氏一族。
吕文焕眼见蒙古人如此,也变成了积极的带路党,鼓动了无数原本的下属投奔蒙古人,甚至成了伯颜的向导官。
仗打成这样,南宋还哪有半点希望?
襄阳失陷,让富庶的江淮成了战场,南宋财政陷入困境,西面的川渝成了飞地,失去了依托!
原本成体系的长江防线,被从中切断,各个区域只能各自为战。
这样的局势下,元朝当然是乘胜追击啊.
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陷落,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爆发,南宋皇室投降,南宋灭亡。
回看整个忽必烈灭宋战争前前后后,虽然蒙元兵力强大,但军事并没有起决定新因素,反而是政治起到了决定新因素。
元朝的汉化改革,是军种增加,战略思维提升,战斗力增加关键。
宋朝的内部混乱,贾似道的好心改革,内部斗争,是战斗力下降的关键。
此消彼长都因政治,都因内部.
由此可见,军事确实是政治的延续,任何时候,只要自己不乱,敌人的机会就会少,但历史上的事请就是这样,内乱引发的外患屡见不鲜,却从未停止。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