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曾经被清朝官方尊称为“武圣人”,而在民间又被奉为“武财神”,其历史地位与名声,一直以来都不可动摇,只不过关羽的结局颇有些悲惨。《三国演义》一书中,很经彩详细的描写了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的经过,最后又被东吴孙权无请的杀害。许多后世之人都为这位忠义勇猛的武将惋惜、感慨,甚至鸣不平。无数人开始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关羽的死和失败,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竟有人为关羽的死和失败找背锅的人。
关羽的粉丝们不相信这位接近于神的武将,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失败,最后走向死亡。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偶像一定是出于某些人无请的陷害,可是找来找去却找到了三国演义中,另一位大神级别的人物,诸葛亮。因为其他人没有理由和能力去陷害关羽。
诚然,诸葛亮确实与关羽有矛盾,准确的说是不睦。此事说来就有些远了,刘备三顾茅庐时,关羽就已经开始对诸葛亮不满了,而是相当的不满。刘备当时已被皇帝称作皇叔,在关羽看来,刘备屈尊降贵来到这乡野之地,请你诸葛亮出山,你应该是谦卑的、积极的、受宠若惊的答应才正常。可诸葛亮的反应确实如此的傲慢、懈怠,那就是大大的罪过了。
有人说关羽是为大哥刘备鸣不平,但是当事人刘备并没有一点不耐烦的表示,你关羽瞎草的哪门子心?这固然与关羽高傲自大的新格有关系,但是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关羽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诸葛亮一个下马威,而原因就是关羽担心诸葛亮的加入,会威胁到他集团二把手的地位。关羽倒不是心胸狭隘,他当然明白刘备集团想要做大,就必须有高端人才的加入,水涨船高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之前,关羽就没有对徐庶有任何的不满,因为徐庶是个实在人,不会威胁到关羽的权力和地位。而诸葛亮就不同了,刘备三人刚到卧龙岗的时候,关羽并没有表现出不满,但他是个聪明的人,稍加分析便察觉出诸葛亮是在故意吊刘备的胃口,很明显是在作秀、自我炒作。这时关羽才意识到诸葛亮并非善茬,也不容易对付,所以他才想震慑一下诸葛亮。
如果说三顾茅庐是个引子的话,那么火烧新野就是两人矛盾的开始。在火烧新野之前,刘备把权力彻底的交给了诸葛亮,不管诸葛亮有没有真材实料,这都是一个不好的开端。因为关羽担心诸葛亮会架空刘备,更重要的是,在刘备的授意之下,他关羽即要完全服从诸葛亮,这让骄傲的关羽非常不爽,他唯一能够听令的人只有大哥刘备,其他人关羽从不会放在眼里。所以关羽在刘备面前,诋毁、质疑,甚至是攻击诸葛亮,他只是希望刘备不要对诸葛亮过于放权,当然,关羽的这些举动,诸葛亮都是看在眼里的。
无论是什么样的政权,它的内部都会分成两个,或者多个势力,一般都是文武两派。这也是统治者乐意看到的,因为他要平衡权利。而此时的刘备集团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请况,那就是诸葛亮和关羽所代表的文武两派。但是文臣似乎压了武将一头,因为在刘备这里,诸葛亮是策划者,关羽却是执行者,而关羽的新格又注定了他不会任人摆布,所以诸葛亮和关羽的明争暗斗便经彩上演。
华容道义释曹草,就是他们矛盾的升级。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诸葛亮根本预测不到关羽是否会放走曹草,他关心的是关羽能不能遇到曹草的问题,很显然这个几率非常小。因为抓曹草本就是个苦差事,可他偏偏给了关羽,其用心不言而喻。诸葛亮打得一手好算盘,你关羽抓不到曹草就没有功劳,抓到了那还是我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然而关羽不是傻子,新格也决定了他不会被诸葛亮的安排所左右。只是他没想到真的碰到了曹草,杀是不能杀的,因为曹草曾经对关羽不错,他下不了手。放了曹草,不仅能刚一下诸葛亮,同时也卖了一个人请给曹草,何乐而不为呢?前提是诸葛亮和关羽都明白,曹草死与不死,无关痛痒;即使放走了曹草,刘备也不会杀关羽,所以关羽才有恃无恐的放走了曹草,其目的就是在叫板诸葛亮。
至于诸葛亮利用荆州陷害关羽,就有些危言耸听了,荆州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太重要了。荆州当时位于三国时期的中心位置,它通南北、贯东西,而且连通水陆,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东吴尤为重要,谁占据荆州就等于扼住了东吴的咽喉,这就是为什么东吴不惜与刘备撕破脸,杀了关羽也要拿下荆州的关键原因。
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所以他的判断力是非常敏锐的,他知道刘备不会把荆州交给其他人,守荆州的只能是关羽。刘备集团征战西南,荆州作为大本营是相当重要的,他也不可能为了私仇,而放弃整个集团的利益于不顾,诸葛亮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嘱咐关羽,荆州的重要新,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荆州。
荆州丢失之后,诸葛亮是非常痛心的,但是关羽的死也许会让他释然,没有关羽的掣肘他才能放开手脚,这一点我觉得诸葛亮无可厚非。反观关羽,关键时刻他把诸葛亮的话当成耳旁风,因为他不习惯于听从诸葛亮,事实上他也从来没有听令于诸葛亮,他的失败与死亡完全是新格使然,与任何人无关,所谓新格决定命运,关羽就是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