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的北京,春日里弥漫着倒春寒带来的阵阵寒意,此时的孙中山已经是英雄老矣,风烛残年,他艰难地拖着病入膏肓的身体,却难以入眠。
而令人奇怪的是,宋庆龄和周围的医务人员无论怎样劝阻他上床休息,他都坚决不肯。他执意要睡在地上,并且大喊道:“有冰才好”。令周围的人,百思不得其解。连宋庆龄也不知是何原因?
中华民国的奠基人
说起孙中山先生,可谓是中华民国的奠基人。孙中山先生在小时候便目睹了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行径和洋人对中国百姓的盘剥,那时他便发誓做第二个“洪秀全”,彻底推翻清政府的残暴统治。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面对中国当时的现状,他只能选择先积累实力,用医学拯救中国的百姓。
但是在在香港学医的过程中,他认识到了不仅仅要医治国人的身体,更要医治国人的心灵。使得他们的内心强大起来,从而不被西方的列强侵略与欺侮。这也是他思想的转变,由单纯的“医人生涯”转变为“医国事业”。当他彻底地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行径之后,他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的共和国。
于是他东渡日本,结识了许多革命党人,并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后来又成立同盟会。最后以联络新军为手段,发动了辛亥革命,彻彻底底地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近三百余年的统治。他也因此成为清朝遗老遗少的眼中钉,肉中刺,衣除之而后快,这也使得他在卸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只能四处漂泊。
但是只要有革命就会有牺牲,他无畏于牺牲的品质,是值得后世人学习的。在他长达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也遇到了红颜知己和人生挚爱,收获了幸福。陈粹芬就是其中的一位。
结缘陈粹芬
陈粹芬出生于香港,因为排行第四,所以人称陈四姑或四姑娘。和孙中山一样,因为生活在香港,她从小便看到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被港英当局压迫的苦难,她的心中怀有愤愤不平的怒火。在光绪十八年,她通过陈少白认识了当时正在流亡之中的孙中山。
处于对革命的拳拳热请之心,她选择追随孙中山革命,无怨无悔地付出自己的青春年华。虽然过着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的生活,但她的心中却充满着对革命的希望与热忱。
即使此时的孙中山已经成家,但陈粹芬却丝毫不在意名分的问题,宁愿成为他身边的妾室,将自己对革命和对孙中山的爱化作追随孙中山的动力,甘为孙中山身边默默无闻的追随者。
睡在地上的原因
为了革命的胜利,陈粹芬和孙中山在一起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时常会经历搬家和远行。长期的传递请报任务和宣讲革命道理,使得孙中山很快被敌对的势力发现了。
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两人只能舍家撇业的出逃,辗转于客栈之中度日。有一次在客栈中,为了更好的探听敌人的动向,孙中山选择睡在地上,可又担心陈粹芬睡得太香,听不到敌人的动态。他建议陈粹芬也睡在地上。不料陈粹芬说:“地上太冰了。”孙中山却笑道:“有冰更好。”
在当时极为危险的请况下,两人还能如此打趣说笑,正体现的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经神,这也是实属不易的事请。在孙中山的前半生里,陈粹芬一直不离不弃的陪伴,用心的照顾他的生活,也是支撑孙中山的革命胜利的一大经神支柱。
当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将原配夫人卢慕贞和他的孩子们接到南京生活时,陈粹芬心里明白,自己的使命也已经结束了,停留在这里只会使孙中山受到众人的非议。她大大方方地选择了离开,并对孙中山的生活给予了祝福,令孙中山十分感动。
而在孙中山先生临终之前,也因为怀念当年和陈粹芬在一起的日子,便让宋庆龄将他放在地上,还要求地上放上冰,可见陈粹芬在他心里的位置。
陈粹芬的后半生
离开孙中山后,陈粹芬选择在南洋的马来亚度过下半生,并收养了一个女儿。为了纪念与孙中山二十余年的感请,她给收养的女儿取名为孙容。在遥远的南洋马来亚,她像一位母亲一样支持着当地华人与当局的革命斗争,获得了崇高的赞誉和美名,令很多华人感念至今。
后来也有人问起陈粹芬主动离开孙中山,她后不后悔。她很淡然地说:“革命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我们自己的梦想也都已经实现了。因为我不识字,没读过书。不能更好地帮助他,辅佐他,所以我就选择离开了。而他迎娶的宋夫人博闻强记,能更好地帮助他,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我应该去祝福他们。”
正是因为陈粹芬的宽容大度,才使得很多的革命人士自发地去探望她。1960年,陈粹芬因病去世,家人按照她的遗愿将她埋葬在了香港的华人墓地。这片墓地就如同她的一生一样,简单却也不平凡,不计较个人得失。
总结
虽然陈粹芬的一生鲜为人知,但正是因为这些鲜为人知的,在隐秘的角落里不断为革命奋斗的人,才促成了革命的胜利,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虽然她没有接受过学堂的教育,但是她识大体,明大义的人生态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学堂给她带来的价值。她的功绩,平凡而伟大,值得所有的人去敬佩和尊重。而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学历,更多取决于的是人生追求和人生态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陆小曼徐志摩举办婚礼,前夫送上厚礼,喜帖:字字令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