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肯定的。在我国历史上,包正断案如神,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包拯断案的故事。而在我国的史书中,也有着包拯断案的一些文献记载。其中就包括了被后人津津乐道的盗割牛舌案。《宋枢密副使孝肃包公墓志铭》中曾记载了整个杀牛案的细节。
事请发生在包拯刚到天川县上任没有几天。一天早上,天还没完全亮,包拯在书房整理一些文件。还没等他整理完几本书,就听到人在外面击鼓。包拯赶忙放掉手中的工作,穿上官服便去了衙门大厅。到了前厅,看到大堂中间跪着一个人,师爷早就坐在一旁等候,两边也站齐了捕快。等包拯坐下以后,便开始了升堂。
一个牛舌也要报案?相信有不少的人认为,这个刘全真有点小题大做了。如果把这件事放在现代,早就有人把舌头拿去下酒了。不过,在我国的古代,割掉牛舌可是一件大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件涉及人命官司的大案件。为何这么说呢?
牛是古代耕地的重要工具。实际上,从西周王朝开始,政府严格限制了杀牛。《礼记》中“诸侯无故不杀牛”。意思是说,即使诸侯王室的子孙也不能随意处置牛,可见,在古代牛的重要地位。到了北宋,对农耕的保护更加达到了极致。宋真宗为了保护耕牛,特别颁布了“禁止捕杀牛,否则死罪论处”的法令。意思是说,在北宋,如果杀了更牛,还有可能被判死刑。
其实古人如此看重耕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牛皮可以制作盔甲,牛筋可以制作弓弦,牛角可以制作弓身。也就是说,牛可是古代战略的重要物质。根据规定,农民要是家里死了牛,当地的政府会派人到农民家里缴纳牛皮、筋、牛角等军备物资。
也就是说,在宋朝杀牛可是一件大案子,如同现在的人命官司一样。这也难怪刘全一大早就来报官了。包拯听到刘全说完整个事件的经过,思考片刻说到:“你现在回去做一件事,那就是趁别人没有注意,把家里的牛杀了,再拿去集市上卖掉”。“相信我,我一定会给你满意的答复。”刘全心想,反正牛的舌头割掉后活不了多久,现在又有大人担保,于是回家以后偷偷把牛杀了,第二天一大早拿去集市上去卖。
宋朝耕牛受法律保护,不能杀,更不能卖。路过的老百姓都很好奇。不过,宋朝法律上,虽说不可以杀牛,但是并没有规定不能买牛肉,因此,来买的老百姓络绎不绝,牛肉很快就卖完了。刘全赚得盆满钵满。
“卖牛风波”刚刚结束不久,衙门又接到了一个老农的举报,声称刘全根本不把法律放在眼里,杀了自己养的牛,还拿去集市销售,要求大人逮捕他。
包拯听后微微一笑,对着身边的捕快说了一声:抓住这个人,别让他跑了。老农一头雾水,自己明明是来检举他人杀牛犯法的事请,为何要抓自己的呢?正当自己喊冤时,包拯大声呵斥:“你为什么要杀了刘全的耕牛,从实招来!”
听到包拯这么一说,又加上身边的捕快亮出了刑具,老农立马瘫软到了地上,并把整件事请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原来,这个举报人就是刘全家割牛舌头的凶手。这根本就是贼喊捉贼。
据老农交代,他和刘全是邻居,有一天,他和刘全发生了一些争吵,在争吵中,老农败下阵来,心中郁闷,总想报复刘全。经过深思熟虑后,老农想起了刘全家里有一头耕牛,根据宋朝的法律,如果有人杀牛,将受到酷刑处罚。
当然,老农自己也不敢直接杀牛,所以才把那舌头割了。老农心想,牛舌头被割了以后,根本无法治疗,到了最后,牛必然会死亡。老农想,一旦牛死了,官府就会给刘全定罪,那么自己也就报了仇。
然而,让老农没有想到的是,他碰到的不是一个糊涂官,而是一位断案入神的包拯。而包拯早就看偷了整个案件的前因后果,所以才让刘全把牛杀了,这才把真正的幕后真凶引了出来。
那么疑问来了,有人说,为何这位农夫非要自己跳出来举报刘全呢?
其实,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杀牛可是一件大案。对于这样的案子,很多人都是躲得远远地,不愿意得罪人。即使是有人想举报刘全杀牛,也会在暗地里举报。毕竟,这可是一件涉及人命的官司。而且,自己举报刘全,也能解心头之恨。
第二,老农的贪婪。在宋朝,对于一些无法破掉的案件,官府还会悬赏银两来鼓励他人检举。而作为杀牛案这类的大案件,悬赏金也是很多,足可以让一个家庭小富一年。刘全在集市卖牛以后,农夫着急忙慌地来到衙门报案。其目的不仅仅可以“手刃仇人”,更重要的还能领取一些赏金。
因此,刘全刚刚卖完牛肉,农夫便急忙地跑到了衙门报案。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贪婪和无请,最终断送了自己。
这件事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生活中难免会因为一些琐事发生口角。如果敞开自己的胸襟,释怀一些事请,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宽宥。毕竟,仇恨只会蒙蔽自己的双眼,害了别人,也有可能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