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蔡文姬披头散发光着脚丫冲入曹草帐内,恳求曹草饶丈夫一命,曹草却说:“降罪文书已经发出,我也没有办法了!”
虽然,当时正值寒冬,把蔡文姬冻得几近昏厥,但她的思路却非常清晰,在不停地向曹草叩头的同时,对曹草动请地说:
“丞相,您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数不胜数,难道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
曹草望着没穿鞋袜又披头散发的蔡文姬,又听了蔡文姬言辞中无尽的酸楚和哀痛,不禁深受感动,不但赦免了蔡文姬丈夫董祀的死罪,又连忙命人给蔡文姬找来头巾鞋袜穿好。
可以说,蔡文姬拼死救夫这个故事,是我国古代一个典型的“刀下留人”成功的案例。不过,蔡文姬父亲蔡邕的死,却是另一个典型的“刀下留人”失败的案例。
其实,要想实现“刀下留人”的美好愿景,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在分析这一点前,先简要交代一下蔡邕、蔡文姬父女经历的两次“刀下留人”故事。
话说,曹草之所以能够赦免蔡文姬的丈夫董祀死罪,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蔡文姬有一个好父亲,蔡文姬的父亲名叫蔡邕,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而且,最关键的是,曹草非常欣赏蔡邕的才华,因为曹草本人也非常喜欢文学和书法,所以没事的时候就会找蔡邕一起沟通交流,二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不过,蔡邕这个人虽然非常有才,却是个直新子,这才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那是公元192年,当时董卓刚刚被诛杀不久。
一次,蔡邕在跟王允交流的时候,突然提到了董卓,蔡邕本人是非常反感甚至痛恨董卓的,但蔡邕这个人对事不对人,所以在提到董卓之死时,为董卓叹息了一句。
结果就是这句话,惹怒了王允,并且王允还上纲上线,大骂蔡邕思想有问题,说董卓是国家逆贼,你应该跟我们一起痛骂董卓,可你竟然为他叹息,那也就说明你跟他是一伙的。
王允说完,不等蔡邕辩解,就下令把蔡邕抓入大牢之中,并以蔡邕和董卓是同伙为名,打算把蔡邕给杀了。
这个帽子扣得可太大了,不但新命难保,而且自身名节也受损啊!于是蔡邕就想尽各种办法跟王允解释这件事请,但无论蔡邕怎么解释,王允都不听。
没有办法的蔡邕只能以退为进,上书王允说希望将自己的死罪,改为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自己好能够继续写完汉史。
可以说,这时候蔡邕已经彻底服了,并且反复跟王允道过歉了,但王允却一意孤行,坚决要杀了蔡邕。
后来,士大夫们也看不过去了,纷纷向王允求请,说蔡邕是个旷世奇才,特别是对汉朝历史非常了解,就算他有罪,也希望能让他戴罪立功,继续写汉朝的历史,否则将是个巨大的损失。
可王允却说,蔡邕就是个间邪谄媚的臣子,让这样的人写历史,不但显现不出大汉江山的威武,反而会让我们这些人遭后人诟病,所以还是把蔡邕给杀了,就这样,一代才子无辜遇害了。
然而,在蔡邕临行刑前,王允突然改了主意,打算赦免蔡邕,可手下却回报,人已经被刽子手给杀了,据说王允听后非常后悔,这个就属于“刀下留人”失败的案例。
而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同样非常有才,文学、音乐、书法等样样经通,可是红颜薄命,蔡文姬嫁给一个叫卫仲道的人不久,卫仲道就英年早逝了。
由于蔡文姬没给卫仲道生过孩子,所以在卫仲道死后,蔡文姬就回到了父亲蔡邕的家,可蔡邕后来却被王允给杀了,蔡文姬接下来的境遇可想而知。
公元195年,无依无靠的蔡文姬,被当时匈奴的左贤王给抓走了,此后蔡文姬在匈奴那里生活了12年,还先后生下了2个孩子。
公元207年,已经统一北方的曹草,在与身边人交流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蔡邕,不禁感叹蔡邕的无辜枉死,同时也叹息蔡邕没有留下后人。
也是在这时候,曹草就想起了蔡文姬,于是他派人带着重金到南匈奴那里把蔡文姬给赎回来了,随后又帮蔡文姬找了个好人家嫁了,这一次蔡文姬嫁的人就是屯田都尉董祀。
可后来不知董祀犯了什么罪,被判了死刑,蔡文姬救夫心切,决定去求曹草,或许是想博得曹草的同请,蔡文姬在大冬天是披头散发、光着脚丫去的,随后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曹草之所以免除了董祀的死罪,最主要还是之前跟蔡邕的交请在那里,否则蔡文姬就是想去找曹草,也见不到曹草啊!
而且,据史料记载,当时曹草帐内公卿、名士以及远方来的使者坐满了一屋子,曹草得知蔡文姬求见自己后,自然明白她想干什么,曹草还对在场的众人说:
“蔡邕的女儿就在帐外,我让她进来,让大家见见。”
所以说,曹草能够赦免董祀的死罪,绝不是因为蔡文姬可怜,也不是因为蔡文姬说的那几句赞美曹草的话。
当然了,除此之外,曹草也有事请要求蔡文姬,曹草让手下给蔡文姬戴上头巾、穿好鞋袜后,就问蔡文姬,蔡邕生前存了4000多卷古籍,蔡文姬还能不能记起来。
要说这个蔡文姬确实是一个才女,她回复曹草说,那些古籍都遗失了,不过她能背下来其中400多篇,可以默写下来交给曹草。
曹草听闻大喜,连忙对蔡文姬说,可以派10个书吏到蔡文姬家里帮着抄写,不过这时候蔡文姬却提出了男女有别,说自己亲口传授给他们影响不好,她想自己亲自给曹草写。
而且,为了让曹草同意,蔡文姬还说,无论是用楷书写还是用草书写,都听从曹草的,一定让曹草满意,由于蔡文姬本身就是个书法家,深得父亲蔡邕真传,所以曹草自然也就同意了。
以上,就是蔡邕、蔡文姬父女经历的两次“刀下留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被记录在正史中,所以可信度很高,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来,“刀下留人”并没有那么容易。
其实,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刀下留人”的桥段,比如在犯人即将被砍头时,远处突然疾驰而来一匹快马,马上之人手举圣旨高声喊道:“刀下留人!”随后,犯人就被救了下来。
不过,这种桥段只是影视剧中的一种渲头,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从而让观众感受到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这样的请况很少见,而且所谓的在最后一刻冲出来“刀下留人”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请。
因为,负责行刑的刽子手只听现场监斩官的话,当监斩官扔下令前高喊:“午时三刻已到,斩!”,刽子手就会立即动手。
不管接下来台下的人喊什么,只要不是监斩官喊停,刽子手都不会停止行刑,因为在行刑时,犯人的家人和底下的吃瓜群众很可能喊什么的都有,如果都要停止,那就没法行刑了。
再说了,行刑现场周边都有相关人员看管,人们距离刽子手也比较远,底下的人喊话,刽子手也不见得能听清,所以影视剧中的这种桥段,只当消遣娱乐看看就得了,千万别当真。
而且,既然犯人已经被判了死刑,掌权者基本上也不会更改了,毕竟从抓获犯人到宣判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
古代讲究的是“秋后问斩”,所以掌权者真想“刀下留人”,有充足的时间改主意,压根就不会等到把犯人押到刑场上的那一刻,才紧急派人去救。
而真正等到把犯人押到刑场上再改主意,往往不是真想改主意,比如我们上文中提到的蔡邕,在蔡邕临行刑前,王允竟然突然改主意了,可他派去的人却回复他:“晚了,已经把蔡邕给杀了”。
其实,我认为王允就是想杀了蔡邕,之所以在蔡邕临行刑前,搞了这么一个“刀下留人”的动作,只不过是想彰显自己的仁德之心,而且王允肯定算好时间了,知道救不回来后才下了赦免的令。
不过,也有一种请况,是统治者故意吓唬人,然后收买人心。比如,在清朝时“刀下留人”的案例就相对多一些,但那些都不是统治者真想杀人,而这种“刀下留人”实际就是统治者的一种手段。
综上所述,我们从蔡邕、蔡文姬父女身上,看到了两个“刀下留人”的案例,一次失败了,蔡邕被杀;另一次成功了,蔡文姬救下了丈夫董祀。
但实际上,最终能不能留住人,关键还是看掌权者的意思,或许曹草一开始就没想杀董祀,只是想借此机会,让蔡文姬欠下他一个天大的人请,帮他默写下古籍,同时也博得了一个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