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自建立以后,天下太平,国力强盛,先后创造了两次盛世繁荣局面,不过繁华过后意味着低谷,唐玄宗统治后期,宠信间臣,怠慢朝政,丝毫没有察觉到隐藏的危机,反而穷兵黩武,发动了许多对外战争。
开元盛世时天下相安无事,许多别有用心的人看到没有“贪功”的机会,于是就挑唆皇帝发动战争,想要在战争中取得一点功绩,进而获得高官厚禄,当时许多节度使和藩镇大将大权在握,恶意在边境挑唆敌人,再加上李隆基好大喜功,打破了边境安宁的局面,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百姓流离失所,唐朝元气大损开始衰落。
唐朝出现了许多名将,唐中期大将高仙芝被视作唐朝最后的守护神,原本是高句丽人士,自幼武艺超群,跟随父亲守卫安西,后来因功被封为诸卫将军,高仙芝跟随父亲四处征战,20多岁的时候就成了一方大将。
起初高仙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直到他遇到了节度使夫蒙灵察,他认为高仙芝是人中龙凤,多次向朝廷上奏希望朝廷重用他,在这个贵人的帮助下,高仙芝一步步成了万人敬仰的名将。
高仙芝担任都知兵马使的时候,身边仅有几个随从,此时一个名为封常清的人十分仰慕高仙芝,于是多次向高仙芝举荐自己,最终如愿以偿,随后封常清多次提出了决定新建议,帮助高仙芝渡过了难关。
开元年间,唐朝国力空前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在对抗吐蕃的战争中多次取得大胜。此时唐朝的战略重心转移到安西等地军镇,朝廷下令当地节度使扩大控制区域,吐蕃联合东突厥等汗国一同抵抗,不过在唐军的威胁下步步败退。
唐军连年征战实力受损,原本是唐朝藩属的小勃律国趁机叛乱,加入到吐蕃阵营当中,两国结为盟国,吐蕃趁机切断通向安西四镇的战略要道,控制了西北众多小国,这些小国迫于压力中断了对唐朝纳贡,统治者自然不会放任不管,不过因为地势遥远,多次出击都没有成功。
天宝年间,唐玄宗命令高仙芝率领数万人出击小勃律,对此高仙芝做好了充分准备,大军集结完毕以后,开始了艰难的行军之路,此次途经高原,地势险峻,唐军不仅要跨过帕米尔高原,还要越过许多险峰,跋山涉水之后,终于走到了目的地。
抵达战略地点以后,高仙芝命令部队兵分三路,约定在同一时间与连云堡汇合,连云堡地势险要,其中还有数千吐蕃军驻守,城外大量吐蕃士兵遥相呼应,高仙芝认为唐军要想取胜只能一鼓作气,不然取胜的难度极大,高仙芝下令士兵们只准携带三天的干粮,次日清晨进攻。
唐军冒险B近城池,吐蕃没有想到唐军进展如此迅速,等到反应过来时唐军已经杀了进来,没有丝毫准备的吐蕃士兵仓皇出逃,唐军一战缴获上千战马和无数军粮。
高仙芝决定乘胜追击,然而监军边令诚却不敢继续进攻,于是高仙芝带领经锐士兵继续追击,顺利攻下阿弩越城,只不过城中依旧有许多将领死心塌地的跟随吐蕃,高仙芝暂时稳住他们,等到唐军主力抵达以后,将坚决抵抗的将领全部处死,随后切断了通往吐蕃的藤桥。
远道而来的吐蕃支援军队没有办法度过悬崖,只好在对岸观望,修复完成怎么也得需要一年的时间,因此看到没有机会以后,吐蕃放弃小勃律,班师回朝。
高仙芝解决了危机,劝降小勃律,再次将小勃律纳入唐朝管辖下,一战打响了唐军的名声,此后数个小国纷纷臣服。
天宝年间,唐玄宗纵请享乐,宠信间臣,导致许多节度使越做越大,安禄山起兵10多万攻向长安,中原地区长久没有爆发战争,很多地方都无兵可守,紧张之下,大多数地区不战而降。
黄河以北大片地区沦陷,唐玄宗十分惊恐,招募士兵5万余人,高仙芝率领从长安出发,不过叛军所向披靡,临时招募起来的士兵不堪一击,无法与叛军正面对抗,封常清无奈退守陕郡,请求驻守当地的高仙芝救援,两人一商量此地不易守卫,一致认为前往潼关与叛军展开决战是最好的选择。
两人放火烧了带不走的物资,急忙向潼关赶去,到了目的地之后,高仙芝整顿军队,依据地势坚守,遏制住了叛军的攻势,不过唐玄宗认为两人弃城逃走十分愤怒,命令边令诚监督两人行为。
高仙芝与边令诚向来不和,多次上奏高仙芝退守潼关将陕郡几百里地拱手让人,甚至克扣士兵军饷,昏庸的唐玄宗信以为真,命令边令诚在处死高仙芝以正军纪。
天宝十四年,边令诚抵达潼关,当众宣读敕书,斩首封常清后暴尸荒野,随后命令上百名刀斧手埋伏好,等待抓捕高仙芝,高仙芝大喊冤枉,认为自己退守固然有罪却从来没有克扣士兵军饷,边令诚不听辩白,一心想要杀了高仙芝,就这样唐中期大将被冤杀。
参考资料:《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四》、《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