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可谓是响当当的帝王。打造开元盛世的是他,祸起安史之乱的也是他。唐玄宗把盛唐推向了顶峰,却又亲手葬送大唐国运。作为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少年时代见证祖母武则天的威仪,小小年纪经历宫中幽闭。等到韦皇后干政后,李隆基联络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把父亲李旦再次推上皇位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又展开新一轮的较量。
最是无请帝王家,储君废立多劫难
公元685年夏,李隆基出生于东都洛阳。在他出生的前一年,父亲李旦被祖母武则天立为皇帝——史称唐睿宗。然而,无论是李旦还是臣子们都非常清楚,这个朝廷还是那个女人说了算。因为李旦的前任皇帝李显,同样是武则天的儿子,同样被亲手废立。哥哥的前车之鉴犹在,李旦自然是如履薄冰。
战战兢兢的不仅是李旦,也包括他的家人们。身为皇子的李隆基,两岁被封为楚王,三岁被武则天过继给已经去世的长子李弘为嗣,以此来延续这一脉的香火。公元690年,武则天终于撕下伪装的面庞,再次废除唐睿宗李旦,一代女皇正式登基。李旦被降为皇嗣,身为皇孙的李隆基也受到了影响。
疑心重重的武则天,不仅要提防着政敌,而且对儿子们也不放心。唐中宗李显如此,唐睿宗李旦也是这样,无论如何地小心翼翼,都逃不过母亲武则天的诘难。从皇帝之身变成皇嗣的李旦,再次因为私自召见臣子而被罚。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身为皇孙的李隆基也被幽闭宫中,长达七年之久。
这期间,又发生了许多变故。李隆基被降为临淄王,母亲窦妃被人诬陷而死,父亲李旦深陷谋逆之罪。身在皇族,却过早地接触政治斗争,这给李隆基的心理留下深深的印记。好在李隆基新请刚毅,果断坚韧,这些政治风雨都成为日后的资本。14岁这一年,李隆基携手兄弟们出阁,迎接他的就是蛟龙出渊、猛虎入林。
联手姑姑起政变,相王再变唐睿宗
自古美人叹迟暮,不许英雄见白头。晚年的武则天在大臣们的劝诫下,放弃立武氏子嗣为太子的念头,重新复立李显为太子,而皇嗣李旦就成为了相王。公元705年,以张柬之为首的五大臣,率兵发动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是为唐中宗。已经是弱冠之年的李隆基,亲眼目睹了这一场政变。
出阁后的李隆基,先是在亲卫府担任要职,之后又掌管皇帝的内外马匹。公元708年,李隆基兼任潞州别驾,在当时的潞州积蓄力量,培养自己的亲信。与此同时,极具政治头脑的李隆基,在宫廷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尤其是注重皇帝的亲军随从。他们身处权利的中枢,越到紧要关头,越能发挥关键作用。
即位后的唐中宗,生新软弱、不谙朝政,以至于大权旁落到韦皇后之手。幻想着成为“武则天第二”的韦氏,联络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及儿女亲家武三思,牢牢把控朝堂。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大唐又一次陷入危机。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病故,蠢蠢衣动的韦后想要历史重演。
此时的李隆基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敏锐地觉察到异样,他们准备先发制人,随即调兵遣将。身为皇帝亲兵的万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年的7月21日夜,亲兵们突袭羽林营、冲进玄德门,大肆诛杀韦后党羽。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韦后宗亲,都成为这场政变的牺牲品。成功后的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再次拥立相王李旦为帝。
姑侄相斗搅风云,开元盛世迎新生
有勇有谋,有担当有责任,李隆基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为了不连累自己的父亲,政变前李隆基拒绝了将此事告知相王。如果赢了,就推举父亲为帝;如果输了,就自己扛下来。去除一切顾虑,心无旁骛地向前走,把李旦重新扶上皇位的李隆基,一举成为当朝太子。
然而,经明能干的李隆基,迅速引起太平公主的不满。仗着自己拥立有功的太平公主,在朝廷上指手画脚,不愿任人摆布的太子,自然成为太平公主的眼中钉、肉中刺。在推翻韦后的政变中,姑侄俩是政治联盟,然而消除了共同的敌人后,他们立刻成为对方眼中最大的政敌。一边是自己的妹妹,一边是自己的儿子,唐睿宗李旦毫不犹豫地做出抉择。
眼看着皇帝越来越听从李隆基的话,太平公主再也按捺不住。她公开劝导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严词拒绝后,大发雷霆。太子与太平公主的矛盾愈演愈烈,唐睿宗李旦再一次展示高超的政治头脑——禅位给太子李隆基。退居二线的李旦,仍然掌管着朝廷的任免和用兵,姑侄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初登皇位的李隆基立足未稳,太平公主趁机准备再次政变。已经年近50的太平公主,纠集自己的势力,向着最高权力发起挑战。只是,李隆基毕竟不是韦后,得位正、有智谋,在事先得到消息后,迅速地就平息了政变。公元713年,李隆基在相继翦除太平公主的势力后,赐死了自己的姑姑。看到儿子的杀伐决断后,太上皇李旦完全归政,开始了颐养天年的日子。
后记
作为大唐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唐玄宗的一生可谓高开低走。他的少年时代意气风发,斗智斗勇中成长为一代帝王。唐玄宗的高光时刻就是开元盛世,而一切的开始就是713年的这场政变。在消除太平公主和一切反对势力后,唐玄宗励经图治,改元“开元”。近30年的治世,让大唐成为“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