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做了一个小范围抽样调查,以剃头的愿望征求他人意见:“我想剃个光头,你觉得怎么样?”典型回答如下:
同学1(心理咨询师,男):“你想出家?”
同学2(心理咨询师,女):“感情受挫折了?”
同学3(精神科医生,男):“剃吧,我也想剃,只是这工作没办法。”
同学4(精神科医生,女):“我看行,宁静不也剃了嘛。你老公没意见啊?”
同学5(国企管理人员,男):“抽什么风?长发挺好看的。”
同学6(形象设计师,女):“别剃别剃,女人还是留长发好。”
督导1(男):“你想把头变成**?”
督导2(女):“再考虑两个月,到时候再说。”
督导3(男):“执着于剃头和执着于留长发有什么区别?”
督导4(男):“如果你想就这个问题和我聊聊,约个时间面谈,在决定剃头前。”
父亲:3秒沉默,“虽然这个想法我不赞成,但还是挺佩服你的勇气。自己看着办吧。”
母亲:急了,“什么胡思乱想的,你要是敢剃光头,我这辈子都不见你!听见了没?不准剃!”
丈夫:沉默。“你为什么要剃头?”“我给你剃。”
表妹:“你剃光头一定特酷。你要是剃光头,我就把头发剪短。”
女儿:“好!”“我小时候也剃光头对吧?”
对以上回答我这样理解:我没有说我为什么想剃光头,只是问别人的想法,类似一个投射测验,唯一毫不犹豫的是孩子,剃光头在孩子心中没有明显的冲突;剃光头容易让人联想到佛教的剃度仪式,头发是“三千烦恼丝”,或者“欲”、“红尘”的象征;剃头行为与情感状态发生变化或者说与挫折感有关;光头与大家心中的女性形象不符,长发属于性别识别标志;剃光头会引起“异样感”;心理工作者对此态度较为包容和中立;同学和亲人倾向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督导侧重于我的心理动机和人格特征;反应时间最长的是父亲和丈夫,督导是发短信联系,反应时间没有意义。我征求他人意见的行为表面上给了自己一个很合理的理由掩盖我在意他人评价和渴望受到关注的动机;长发迎合社会审美价值和女性角色,光头是反迎合的,也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迎合;对曾经遭遇的强制剪发不满,身体发肤虽受之父母,但处置权被剥夺又无力反抗是一种羞辱,以剃光头反叛普遍价值观修补心理创伤;更深的原因可能是对父母的报复,对自己身上父母意象的谋杀,否认理想遭遇现实的悲伤和愤怒,对欲望的压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