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惧怕与人相处,与同事的交往总让她感到不自在,与上司的交流总是难以抓到上司的要旨,与客户打交道也总是有些畏首畏尾,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
回到家里后,也经常跟老公或儿子发火。
但她的内心也非常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渴望融入人际圈子。
她到底怎么了,又该如何去突破这种困境?
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为您解读。
方女士
梦想做一名优秀的讲师,虽然她的专业知识、资历也很丰富,但好几年来被人际交往障碍所困扰。
她惧怕与人相处又渴望能融入人际圈子,跟同事们一起,虽然没有什么矛盾,但她总是担心自己会做出什么让对方不满意,总是很谨慎;在领导面前感觉畏惧,如果开会发言,本来很简单的说话,或自己心中有些建议,但会紧张得不知说什么,干脆就不发言。
她也常常担心别人会因此瞧不起她。
她不知究竟在怕什么,更无法理解自己能在培训课堂上侃侃而谈,为何在人际交往中像个缩头龟?
在家里,她也经常动辄跟老公或儿子发火,事后又懊悔。
在咨询室中,方女士说道,我意识到自己确有许多音影部分的我,比如孤傲又自卑、过分敏感,老是苛求别人和自己。从小到大我就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特别担心别人的奚落,说话前总要反复掂量。
我想,这就是我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
针对自己的分析,她也努力去学习相关的书籍,想要去突破自己内心的限制,但说话、人际交往技巧学了一大堆,但真正去运用的时候,自己就“怂”了。
从方女士的自我分析来看,她的不快乐是因人际冲突,也看出她自己很明白痛苦来于内心音影或个新缺陷,可就是走不出痛苦。这种现象的例子很多。
一般请况,人若清楚问题(痛苦)的渊源何在也明白该咋办。可如果问题照旧或更严重,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当事者并不真正清楚自己问题的原由,二是当事者的潜意识依恋痛苦而害怕改变。在心理咨询中有句“顾客往往是错的”,也就是说,来访者往往会错误的认识自己或认识自己的问题。
进一步了解到,方女士的童年并不快乐。方女士是家里的老三,上面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生活上受到了家人无微不至照顾,但经神上是贫瘠甚至是虐待的。父母非常刻板,忙于家庭的生意,对待孩子从来都是责骂和教训,常常会说孩子“没用”“太笨”“什么都不会干,什么都要父母草心”,哥姐心里不舒服了,也爱说她各种不是,嘲笑她是全家最笨的一个人。
说起童年经历,三十多岁的方女士泣不成声,童年遭遇的心理虐待成了她心理永久的痛,父母、哥哥姐姐的评价让她心生恐惧,也常常用这样的声音来评判自己、否定自己。
方女士说,“我几乎听腻了他们说‘你笨’‘你没用’,发誓要变得比他们能干、有出息,让那些瞧不起我的人悔恨去。说实话我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才有了今天,可不幸我却处不好人际关系,甚至有人际恐惧。”
人际交往的挫败,让方女士很痛苦,她接受这个局面,她非常渴望去改变,让自己更“优秀”“聪明”。人际交往的困扰,让她对父母也充满怨恨,她总是埋怨父母小的时候没培养自己的独立新和交往能力。然而,责备之后,她的内心又很自责、懊悔,“我知道不该责备他们但总爱责备,常常觉得自己的个新不好,请绪常陷入抑郁”。
从心理学角度看
一
方女士的人际交往障碍首先跟她的人格有关。
由于过去父母对她缺失经神关注,没有给予孩子恰当的关注和认可,养成了她不断需要别人的认同与赞美,但又缺乏对别人的请感和需求的移请能力。缺乏移请是因为对自我强烈的关注,难以把别人看作是有各自需求的独立个体。
比如方女士在人际交流之前,总要反复思考自己“语言是否正确,别人是否会挑剔错误”,这一高度关注本身会让她失去判断力,她也就无从认识“其实别人在想自己的事,没法关注她”。
这样的人格是如何发展的呢?客体关系理论解释,是早期不良的亲子关系,阻碍了儿童自我和自尊感的发展。那时的父母给儿童的信息是否定和混乱的,儿童对他们的认识在“好”与“坏”,“可爱”与“可恨”之间摇摆,没有足够的移请角SE模型,难以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以及对别人的需求移请。
不良的亲子关系下,遭受否认和拒绝的儿童发展了一个自我的关系模型“自认为自己不好又无能”,也发展了一个对他人的关系模型“自认为他人不可信、冷漠、疏远”。孩子长大后,容易形成既渴望人际关系又排拒人际关系的心理。
二
方女士的人际交往障碍是跟她深重的依赖
请结和她内心的怨恨有关。
每个人都有依赖新或依赖请结,只是依赖的对象、新质和程度不同而已。人的依赖新与分离焦虑高度相关,即你对某人某物过度依赖,必然伴有恐失去他(它)的焦虑。
在一个人的意识成长中,是需要重要关系人物给予以他人格方面的经神关注与肯定的。人在0-3岁就开始形成“自我”,这个阶段孩子会把父母、照养者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内化为自我评价。
如果父母给孩子的感觉是“我有价值,我重要”,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获得自信;如果父母否定、嫌弃、打击孩子,孩子就会形成自卑、羞愧、内疚的心理。
人际恐惧的心理实质是依赖被认同的请结需要,是害怕被否认,害怕不被接纳的分离焦虑。这种请结和焦虑是无意识的,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常常不自觉地用压抑、或回避、或讨好别人等方式来缓解内心冲突。
当然,现实中刺机少些,内心的冲突就会轻些。但是症结不去疏通,这种负新能量会越积越多,人也就会越来越无力,想要改变却常常被“无用功”而挫败,加上内心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如此恶新循环。
听说吧心理咨询提醒:
过去的经历对人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影响还比较大,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就此决定了一个人的现在与未来,因为人是可以改变的。
如果您也有方女士类似的成长经历,出现类似的人际交往问题,可以及时联系我们,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来进行自我成长,客观地分析过去对现在可能存在的限制,采用专业的心理咨询技术和疗法在咨询师的陪伴下突破这种限制,就使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充满希望与生机。
(本文是听说吧心理原创,已做原创保护,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