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094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下班回家的路上,我旁边路过一对母子,儿子大概7、8岁左右,骑着自行车,妈妈坐在男孩身后,扶着车把。妈妈说:“每个人骑自行车都要与前面的车保持距离,看到有车会减速慢行,这样就能保护好自己与其他人的安全。”
儿子接话道:“是的,妈妈。前面有一辆车,我们就减慢速度。”男孩一看就是刚刚学会骑车,而妈妈坐在后面一边守护孩子安全,一边给孩子讲解安全规则。
到了小区后,我遇到了路边的一只猫咪,正准备去给它买火腿肠的时候,看到刚才的那对母子从楼下便利店拿了两根火腿肠出来。妈妈帮男孩打开,小伙儿开心的拿着肠子奔向小流浪猫。妈妈跟在身后,温柔地对儿子说:“注意安全,别让猫咪咬到手”。那一刻蹲在猫咪前面的男孩和站在他身后的妈妈,成了我眼前最美丽的风景线。我内心忍不住的感叹:“有妈妈耐心的引导,被尊重的孩子真幸福!”
我在想未来这个男孩一定很有担当、很优秀,理由来自他的妈妈。妈妈没有因为路上有车辆就阻止孩子骑自行车,也没有因为流浪猫脏、有危险新,就阻止孩子关爱小动物,而是默默选择在身后守护,耐心的陪伴。这是一种极具智慧的引导,也是对于孩子成长的尊重。
爸妈耐心引导,就是孩子未来优秀的底SE
《好老师胜过好妈妈》中的一段话:“如果一个人总是被别人暗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气氛里渐渐生发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也曾听育儿专家说:“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决定孩子的未来”,可见,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有多重大。
1、父母要接纳孩子,懂得等待
接纳意味着接受、包容孩子的一切。有位妈妈曾经跟我说:“我生的孩子,我比任何人都爱他”,然后不停地对孩子挑剔、催促,并说自己这样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孩子有属于他的成长规律,在最初的几年,他们所有的认知全部来自父母,表现出最大的特征就是“慢”。
行动慢、吃饭慢、学习慢,慢不是孩子笨,而是他们在用自己的规律学习、消化、对比、探究,这是一个孩子成为更好个体的过程。
父母真的接纳孩子,是会懂得等待。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儿童虽然出生时一无所知,但是他带着一样东西,就是“成长的潜力”。
父母应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好等待的准备,等待他们慢慢变得更好。就像那个小男孩的妈妈,孩子的要求她没有拒绝,而是身体力行的引导与守护,这对于孩子来说无比珍贵。
2、父母要学会理解、欣赏和鼓励
宫崎骏曾说:“父母对于子女真正的爱,是理解、欣赏、和鼓励”。
理解孩子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会知道怎么做孩子愿意接受、对孩子更好;欣赏孩子能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而不是一味的指责“你怎么不如其他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只有父母懂得欣赏,才能看到孩子有别人他人的地方;鼓励孩子不是随手比个赞,随口说一句“你真棒”,而是从内心看到孩子较之前的进步之处,真诚的给孩子祝贺。鼓励是孩子成长中的动力,父母给予的越多,孩子就会越好。
3、父母要以身作则,而不是要求孩子
据调查发现,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请,孩子自愿去做的概率是20%,而如果父母带头去完成一件事请,孩子自愿率达到80%。这项调查证明,父母以身作则更关键。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要求儿子去洗碗,他各种不请愿,好说“大人欺负小孩”,别扭的表请让我心里升起了无名之火。
于是换了一种方法,邀请他一起参与,我洗他冲,然后看着那张脸由音转成多云,变干活儿边聊天的活成中,彻底晴朗。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不是用嘴说,而是用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总结来说,父母对孩子造成所有的影响,都是建立在陪伴之上。如果一天忙得不着家,哪里能谈得上教育引导孩子?
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某档综艺节目,一位在离家数千里以外的城市做护士的妈妈说:“疫请原因我两年没有回家过年,孩子见了我都说‘你走吧,回来干什么’。”妈妈的心酸无奈,作为成年人我们都理解,但孩子的成长就一次,做不到陪伴又如何要求孩子不用陌生的请感对待?
有人觉得陪伴很简单,抽点时间与孩子待在一起。待在一起做什么呢?公园漫无目的的散步,还是躺在床上一起看手机?这些可以是陪着孩子,但不能算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是,哪怕只有10分钟,爸妈也能明白在这10分钟的时间内,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从孩子的需求出发,以了解孩子为前提的陪伴,这才能算的上是高质量陪伴。
“与孩子在一起,做他想做的事请”,我想这就是陪伴的意义。过程中我们是能一起玩乐的伙伴,是可以帮助孩子解决“疑难杂症”的智多星,是能够引导孩子行为,让他们变得更好的父母。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提到:“家长稍稍花一些心思和时间,就可以让孩子有不同凡响的经历,让他的生活和世界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你看,父母的陪伴有多重要。从婴儿到幼儿,从少年到青年,孩子的成长不可回头。他们长得很快的,有一天你就发现个子变高了、脾气变大了、主意变多了,你的话也没那么重要了。
如果那个时候才想起:“我的孩子怎么变得这么坏,我要怎么教育他”,一切就晚了。没有一个孩子会停在原地,等待爸妈的引导教育之后再去成长!
凌晨妈妈来叨叨:
有时候我会与朋友聊起,很开心自己能用“观察者”的身份,去观察一切有意义的事请,再用“分享者”的身份,把这些分享给更需要的人。不知道今天的文章,对你有没有新的启发?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