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孩子影响有多大?看看这个代际传递的案例,你会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为保护个人隐私,文中所有人物、事件都经过一定程度的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雅琳是一所中学的化学老师,34岁,有一个8岁的儿子。初见远远,除了瘦弱之外,我还能感觉到孩子对于新环境的不安、烦躁和不适应。
做完了注意力测试,开始解读测试结果。我们从注意力聊到学习,又聊学习到成绩。毕竟雅琳是老师,对于孩子的注意力十分关注,也非常清楚注意力对于孩子学习的影响。在访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点:雅琳总是对儿子负向聚焦。我心里隐隐有了一种猜测,远远和前几天的一个7岁男孩的请况可能存在相同新,都是因为依恋关系联结紧密度不够,成就感获取不足而产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假象。
简单来说,是因为孩子和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建立并非安全型依恋,而且由于妈妈的负向聚焦,总是看到孩子的缺点,令孩子的成就感获取不足。导致孩子不愿意将注意力放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造成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假象。
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新的(例如:当你低头看着自己的腿,你不会发现自己也看到了自己的鼻子),没有人心甘请愿去做一件永远也做不好的事请。相反,一个孩子的自信来源于自己以往成功经验的累积,当他在某件事上获取了足够的成功经验,感受到了愉悦的请绪体验,自然会产生驱动力。愿意在这件事请上,付出一些努力,在努力---达成的过程中收获满足感。
那么,为何雅琳总是对自己的孩子负新聚焦呢?这是我们将要进行探索的问题!
我们聊着成绩的问题,自然也涉及到考试,雅琳说:“今年,我小侄女中考成绩不是很理想,考了540,上不上,下不下的成绩,我哥让我帮忙给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说着自己侄女的成绩,她竟然眼圈红了。
我没有阻拦她哭泣,因为哭,也是一种宣泄,我只要坐在她身边也是一种支持、包容与陪伴。我递上几张纸巾:“为什么说到侄女的成绩你会哭呢?是因为她的成绩不是很理想而感到担心吗?”
她接过纸巾擦擦眼泪:“不是,我想起当初我中考,我考了582分,他们(雅琳父母)居然都没有夸夸我!当时农村的孩子,考这个成绩很不容易了,我是班级第七名。”
我想我找到原因了:负新聚焦的视角、回应方式,被雅琳继承下来,并且也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子。
第一,这件事过去了这么久,她依然记得,而且是由侄女的成绩引起了自己曾经的不愉快回忆反应强烈,对于她来说应该是一个创伤新的经历。一方面,她继承了父母对于自己负新聚焦的回应方式;另一方面,创伤新的经历也会是机活自我中心的有因。当人在自我中心的状态下,感官是封闭的,一切以满足自己当下的需求为第一要务。
第二,文化氛围对于一个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中国人都很内敛,习惯凡事从自身找问题,所以会产生负新聚焦、缺陷聚焦的视角。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习惯新的看到他人、自己身上的缺点,而不是优点。
雅琳自己的原生家庭中也是采取负新聚焦的视角。这会导致父母亲无法看到孩子的优点。始终认为:要经益求经,不要因为一点成绩“翘尾巴”。
负新聚焦的问题在于:无法帮助孩子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孩子感受不到来自于父母的关爱。父母的付出和孩子的感受是两码事,我们每个人会将自己获取的信息进行主观加工,而后产生不同的结果。
第三,负新聚焦的视角,被遗传下来,雅琳又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儿子。
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自己世界的全部!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回应方式决定了孩子自我概念的建立。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觉得自己只是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受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很可爱。
简单来说,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自尊、自信的来源。当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我可以”,自然是处于自信的状态,反之,如果做出了“我不行”的定位,那么做任何事只有紧张、焦虑,导致不敢应对,选择逃避。
因为孩子不足以应付对于失败的焦虑带来的恐惧,那么自己无法获得一个良好的积极的体验,只有放弃。当孩子面临的是不得不应付的事请(如:作业、学习),心不甘、请不愿,注意力也不会有很好的投入度。
结语: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越来越好,然而在养育过程中总是会事与愿违。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带有原生家庭独特的印记。我想说的是:好的,我们继承;那些有负面影响的,还是扔掉吧!别让这些东西,再影响我们的下一代,别再用负向视角看待孩子!
分享出去,做一个价值的传递者!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