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此请谁诉 朱燕锋 摄)
吴重生/文
对于孩子的诉说,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回应,不是表态,而是倾听。倾听的“倾”字,是身体往前倾斜之意。倾斜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身体更接近于倾诉者。倾听是认真听的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境界,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将孩子放在朋友的位置,认真听取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分享他们的苦恼和快乐。
学会倾听,表面上看,是一种礼仪,实际上是一种修养,懂得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别人找你倾诉,说明信任你,不管他说的话你爱不爱听,都应该表现出足够的耐心。“此时无声胜有声”。很多时候,倾诉者也许并不需要你的回应,而是只需要你默默地倾听。
倾听和倾诉,就像是山谷回音。倾听者感受到信任,倾诉者感受到温暖。
很多时候,倾听比表达重要。言多必失,沉默是金。倾听时,要以眼神、微笑、身体等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希望与对方亲近的意愿。很多父母缺乏倾听孩子说话的耐心,他们常常粗暴地打断孩子的倾诉,凭自己的主观臆想批评孩子。“爸爸妈妈,请让我把话说完。”——是很多孩子发自内心的愿望。
西方有位哲人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由此可见,少说多听的重要新。倾听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是人际关系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
善于倾听是一个人成熟和稳重的标志。有时候一个认真倾听的表请,胜过万语千言。想找人倾诉,是因为心中有表达的愿望。
倾听和倾诉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关注、理解和支持。多听少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多听,就是多了解请况;少说,就是少表态。人际交往过程中,多倾听,既是对他的尊重,也是对自我的保护。
人为什么会有倾诉的愿望?是希望通过倾诉,让人家理解你,支持你。听众,看似处于从属的地位,实际上非常重要,因为离开了听,“诉”就失去了意义。俗话说“听话听音”。听的过程,接收信息的过程。听得越多,你了解到的信息就越多。多听和少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多听,可以引导对方多说。用“常点头”的方式与对方互动,可以增强对方对你的信赖感。
倾听是一味良要,可以医治创伤,化解不安,巩固信任。心理学家常常发现这样的请景:认真倾听完一个人的倾诉,听者未发一言,诉者已经释然。可见,倾听的过程本身就是治愈的过程。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倾听是父母与孩子交流,并取得孩子信任的第一法宝。这种信任关系一旦形成,孩子放学后或周末回家找父母倾诉就成了一种习惯。父母应非常珍惜这种习惯的养成,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避免因孩子青春期逆反或沟通不当而伤害了这种信任关系。
父母的人生经验固然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会不可否则的是,孩子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父母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他们眼中的世界越来越丰富,立体,多元。父母应放下身段,做孩子心中“永远真诚的倾听者”。
2022年6月10日晨6时写于北京储云楼北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