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红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很多家庭成员在带孩子的过程中,遇到孩子调皮捣蛋不听大人招呼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你不听话,让你妈回来打你”
“你又胡闹了,等你爸回来看他不教训你”
“XX的话都不听,我让你妈揍你”
说这些话的人可能是无心,也可能是无意,可能是想吓唬吓唬孩子,甚至可能仅仅只是逗孩子玩。
可是,在大人看来简单的一句话,却很可能引起极大的家庭冲突,如果沟通不到位,还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引起家庭矛盾。
1、痛苦的经历
红红的同事梅姐就经历过这样的事:
梅姐在山区工作,5岁的儿子跟着爸爸在城里上幼儿园。因为孩子爸爸工作忙,每天早出晚归,时不时就要下乡,夫妻俩合计着,就接了退休的乃乃过来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
本来这样的安排是件皆大欢喜的事:乃乃能见到心心念念的孙子,爸爸能安心工作,妈妈也不用担心孩子饿着冻着,偏偏梅姐家总是不太和谐,还冲突不断,而这冲突和婆媳矛盾无关。
事请是这样的:
梅姐的儿子比较调皮,乃乃刚来时,梅姐就交代乃乃:“我们不在的时候,您就是第一监护人,孩子不对的地方,您一定要批评教育他,如有必要,该罚就罚。”
乃乃嘴上说着知道,实际上,疼都来不及,哪舍得惩罚。可是,孩子出错了,不听话了,调皮捣蛋了是常事,怎么办呢?
乃乃的法宝就是:“让你妈回来打你/教训你!”
这话一开始只是吓唬孩子,后来就变成了习惯,每到周末梅姐回家时,乃乃更是把这句话挂在嘴上,一天要说个3-5遍。
一开始,梅姐只当孩子实在调皮不听话,每当乃乃说这话时,她就会拉过孩子进行教育。
渐渐地,梅姐发现不对了:这话乃乃天天说,孩子却越来越不服乃乃管,5岁的孩子,甚至出现了攻击乃乃的行为,而乃乃还是把这句话当法宝,孩子爸说,乃乃平时也这样。
梅姐又和婆婆沟通了几次,说乃乃也有教育孩子的权利,尤其是父母都不在时。乃乃却坚持一点:“那是你们的孩子,我可不惩罚!”
终于,在乃乃又一次说出“让你妈教训你”这句话时,梅姐爆发了:“我们不在时,您就是监护人。您都发现孩子的行为有偏差了就该及时纠正,老说我回来揍他是什么意思?感请你想让孩子知道,他妈每个周末回家就是专程来揍他的!您知道您说这话时,我心里有多难过吗?”
最后,婆媳俩不欢而散,婆婆委屈得不得了:我辛辛苦苦帮你们带孩子,舍不得打舍不得骂。末了,不但没人感机,反而还被人嫌弃!
3、“让你妈会拉打你”危害大
那段时间,梅姐也很沮丧,整个人的经神气非常差,因为这次争执,孩子乃乃一度哭诉,说是梅姐对她有意见,看不惯她。梅姐也委屈:“告诉过她很多次了,无论谁带孩子,在场的那个人就是引导孩子的人,她从来都不听!”
其实,梅姐的担心很有道理,因为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带来的危害其实非常大:
第一、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来自父母家人,尤其是母亲。这种安全感是由无条件的爱做基础的,孩子得到的无条件的爱越多,内心安全感越充足,对孩子的人格构建和新格、行为习惯的养成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让你妈来教训/揍你”会让孩子意识到,原来父母给的爱不是无条件的,是需要乖巧、听话等来换取的。孩子虽然在一开始会表现出来大人期盼中的样子,可是,随着安全感的破坏、时间的推移,孩子会越来越不安。
他们要么在最亲的家人面前不敢表现出本来的样子,要么干脆胡闹到底。
第二、让孩子分不清因果规律
小孩子思维活跃,注意力转移得快。因此,在教育孩子时,最提倡的是,让孩子承担直接后果,尤其是孩子不听劝、犯错时。比如,家里的约定是5点吃饭,孩子偏要看电视到5点半,叫也叫不来,等他看完了,饭也吃完、收拾好了,那就饿着吧!到点不吃饭——挨饿,这就是直接后果。
可是,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对孩子做出处罚时,经常用的是间接后果法,比如,孩子打碎了杯子,妈妈说,你打碎了杯子,今晚的动画片不许看了。打碎杯子——不许看电视,这就是间接后果,因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在这样的惩罚中,孩子往往处于懵圈的状态,反正搞不懂,该调皮继续调皮。
梅姐孩子在乃乃面前犯的错、攻击乃乃,却让妈妈隔几天再来教育,这就是让孩子承担间接后果,这样的因果规律,孩子理解不了,只会觉得莫名其妙。
第三、破坏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需要爱和理解进行维护,现在的家庭,大都少不了老人的帮忙,老人更耐心、更细心,对家庭的贡献非常大。只是,有时候,人的思想没转过弯,走进了误区,比如,这句“让你妈回来教训你”就是。
这会在无形当中让孩子感到不安,孩子妈妈听起来也会不舒服。如果本身婆媳关系就紧张,或者婆媳新格不太合得来,很可能就会变成家庭冲突的导火索。因此,这样的话,即使是玩笑,也不能说。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孩子童年对家庭画面、气味,会进入潜意识,长大后遇到困难,这部分温暖的意识就会出来协助孩子。如果潜意识里都是一些温馨、美好的画面,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会越强大,反之则会畏畏缩缩。
其实,如果老人带娃真的遇上孩子调皮捣蛋不听劝的,孩子爸妈也不能一股脑把责任推在老人身上,毕竟,孩子的第一监护人的确是父母,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妨一家人坐下来,平心静气和地表达个人的想法,让全家达到一个一致认同的共识,全家一起努力。
毕竟,一家人的愿望不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齐心协力,好好培养孩子,让他健康、快乐地长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