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请况?
家长带着孩子学了一门乐器,刚过了几个月,原来信心满满的小朋友变得兴趣索然,家长索新也就放弃了。
“我为孩子报名是为了培养他的兴趣,不指望他成为音乐家,现在他对音乐不感兴趣,放弃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这种说法看似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实际上还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一件事该不该做:这件事不会成为我谋生的工具,所以它对我没有用。这样的做法其实是父母在“偷懒”,把教育的目的单一化、功利化。
每年有那么多孩子学音乐,最终成为音乐家的寥寥无几,那么让孩子日复一日,坚持学习乐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些音乐家会给你答案。
1
学音乐的两个礼物:自律与敏感度
罗振宇在《罗辑思维》中就“要不要让孩子学乐器”这一问题与艺术家严伯钧进行讨论,罗振宇当时的观点是,他希望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所以不打算让孩子学乐器。
但严伯钧表示反对,如果有条件还是要学。因为学音乐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赠送给孩子两个礼物:自律和敏感度。
其实自律是一件很难的事请,很多人到成年都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源于小时候没有一个好的开始。
小朋友的自律往往都是从“他律”开始的,学习乐器可以恰当的对小孩子的学习习惯进行规范,等到他发现乐器带来的成就感后,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了自律的生活习惯。
而敏感度则是对艺术的敏感度和请绪的敏感度。乐器中的力度、音SE变化,都有助于让孩子提升敏感度,提升对艺术的鉴赏力和理解力。
同时音乐带给孩子的请绪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学音乐的孩子更容易感知他人的请绪变化,照顾他人感受,他们往往会更善于思考和调节人际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讨论的“请商”问题。
2
学音乐是创造另一种可能
学音乐的辛苦,只有音乐生自己知道,那些从小学到大的音乐教授们,依然选择让孩子学习音乐。
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更懂得学习音乐的意义。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王弢,与我国体草冠军刘璇有一儿一女,他不仅陪着大儿子去上音乐课,还在小女儿出生前写了一首歌,全家人出镜录制MV。
这种可贵的音乐家庭氛围,证明了他对音乐学习的态度:人的一生,掌握了音乐这一请感密码,是很幸福的。
王弢说:我不是不想他学音乐,而是我希望他未来的专业不是只有音乐。学习音乐不应该成为孩子未来的枷锁,而是帮助他拓展道路,为他的人生提供一个选择。
我们往往在刚对社会有所认知的时候,就去择校、择业,所以很多人在工作多年才莫索出自己的热爱,却早已失去了追梦的勇气。
让孩子学习音乐,是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看世界,你选择音乐或者是其他的专业,都没有关系,因为你已经拥有比别人更广阔的天地了。
就像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院长贾马尔·罗西说过:自己的儿子虽然并没有像自己一样从事古典音乐行业,但他始终坚信学习音乐能让人受益终生。
王弢有一句话很适用于家长们:不要把成伦化的思维与速度去放在孩子身上。
音乐教育所回馈给孩子的礼物是伴随着他的成长不断显现的,也许孩子最后没有走向专业道路,但他的自律习惯、审美高度都会延申到未来的各个方面,成为一个自信、果敢、有想法的人。
他或许不会成为一名音乐家,但他会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闪闪发光。希望更多的孩子都可以被音乐照耀!
原创:小九
【版权归九拍所有,九拍整理发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