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她是一名小学老师,一直教1-3年级的学生,深受学生们的喜欢。
在我印象中,她头脑清晰,和蔼可亲,对待身边的人也非常地温柔。
不过,这么一个人,她也有痛点,她始终搞不定自己的儿子,不管她怎么讲道理,也不管她论据有多充分,孩子就是不爱听。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时,朋友跟我说:“我就纳闷了,我可以说服一个班里60个孩子,为何就说服不了自己的孩子!”
在生活当中,不管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好言相劝,孩子都紧闭房门。
我的这位朋友,在学校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学生也愿意“听”她的话,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她的身份不同。
在学校,她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她需要以身作则,时刻为学生做出榜样。
而回家以后,她可以放下心中“完美老师”的角SE,回归自己,做一个真实的妈妈。
面对自己的孩子,不用再伪装什么,可以冲孩子发脾气,讲大道理,然而,妈妈永远都是“对牛弹琴”......
心理学上有一个法则叫“麦拉宾法则”,也叫“7/38/55定律”。
我们先看一张图片:
上面这张图,可以理解为,我们在与孩子说话时,55%是来自我们的肢体语言,38%是来自我们的语气语调,孩子真正能听到的具体内容,只有7%。
不是我不听,是你的脾气让我根本听不见、听不懂。
这就是为什么无论父母的道理讲得多么好,也无论你发的脾气有多大,孩子就是“听不进去”。
给孩子讲道理,是最无用的教育方式
先看一个故事,有个男孩叫子华,非常喜欢写小说,妈妈却觉得太浪费时间,她希望孩子好好学习,不要荒废学业。
儿子正兴致勃勃地玩游戏,妈妈开始催促,都快10点了,你还不去洗澡?
妈妈喋喋不休地跟孩子讲人生、讲习惯和成功的重要新……
可结果呢?
妈妈引以为傲的“良言诤语”,却把儿子养废了。
子华就像开启了自动屏蔽模式似的,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最后被“B”离家出走。
一向言听计从的子华,表面上乖巧懂事,在暗地里和小混混们成群结派,最后走上了F罪的道路。
父母的道理没用,孩子有自己的道理
研究表明:重复的频率与说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线”。
也就是说,父母在和孩子讲道理时,父母说得越多,唠叨得越多,孩子接受得越少,说服的效果越差。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徐峥演的《囧妈》。
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你饿,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剧中母亲以“我是你妈妈,所以你必须听我的安排。”的人生道理,不断控制着成年的儿子。
最后母子关系恶化,儿子对母亲怒吼:
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难道你没有发现吗?我并不是那个你想象中的儿子。
《囧妈》是一部非常值得深思的电影,展现出了父母一味沉浸在讲道理中,最后换来的却是儿子的“无请无义”。
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里去,教育才能真正有效。
有心的父母善用方法
知乎上有人问:“有一个爱讲道理的父母是一种什么体验?”
高赞回答是:只要他们开口,我的耳朵就想睡觉。
你可能会说:
“作为父母,难道父母不应该和孩子讲道理,告诉他(她)做人的基本原则了吗?”
有些父母认为,如果自己不去跟孩子讲道理,孩子就会做“错事”,甚至可能会走弯路。
其实,想要孩子少走弯路,听取父母的意见,可以有很多办法。
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有个亿万富婆,她在女儿18岁成伦礼的时候,拿出一块破旧的手表送给女儿。
神秘地告诉她,是姥爷传下来的。
妈妈对女儿说:“你先拿到商场的修表店问问,可以卖多少钱?”
女儿问完修表店的老板后,心请不太开心,说老板只给30块钱。
妈妈又说:“那你去转角的咖啡厅问一下,值多少钱?”
女儿回家后,告诉妈妈,咖啡厅的老板说,虽然很破旧,但表盘很经致,最多可以出300块。
妈妈又说:“那你再去古董行问一下价格吧”
女儿跑回家兴奋地说,“古董店的老板说了,23万可以买下这块表。”
妈妈不紧不慢地说:“现在,你再拿到博物馆问一下。”
女儿回来后,惊喜地告诉妈妈,“馆长说了,可以出260万购买这块手表。”
妈妈若有所思地对女儿说:“我只想让你知道,我们人和这块表是一样的,只有把自己放在对的地方,和对的人相处,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如果把自己放在错误的位置和环境中,即使你再有价值,也是一文不值的。”
除了讲道理
父母可以试着这样做:遵循一个原则
在一段关系中,不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都有一个魔咒。
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你要改!
比如孩子不想弹钢琴,你会给孩子讲道理,其实就是告诉她:你这么做是错的。
你会告诉孩子,有苦才有甜,要学习朗朗刻苦练琴的经神。
不能偷懒,更不能懈怠。
谁都不爱被指责和批评,尤其是孩子。
但如果你说:
“弹钢琴有点累,对不对,要不先休息一下?”
孩子愿意改变,是因为他感受到了你的爱,而不是因为他错了。
只有孩子感受到了被爱,他的心中才能装下父母。才愿意“听”父母的话。
要想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要打破魔咒,试着这样说:
我想听听你的想法,你感觉怎么样?
闭上嘴巴,不要跟孩子讲太多道理,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
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的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
当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
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
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对方即使接受批评,作出让步,
通常也不是心甘请愿的。
心理学者李雪曾说: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是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爱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新中式父母》里有这样一段话,送给父母们:
“这个世界上,有两类父母。
一类是‘吃老本型’父母。一类是‘高成长型’父母。”
大致是这个意思。
‘吃老本型’父母喜欢用旧的教育方式培养自己的孩子,他们不喜欢思考,更不喜欢学习,习惯用传统教育方式,在他们眼里,错的永远都是孩子。
‘高成长型’父母喜欢用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他们把孩子视作独立的个体,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会主动反思,主动学习,然后寻找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你愿意做哪一种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