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问:老师好,我儿子8岁了,身体一有不舒服,就大喊,我要把它切掉。自己做不好事请时,会大喊,我太笨了,有时会打自己的头。
儿子还喜欢咬东西,有时咬铅笔,常常不自觉的咬手。
小芭答:这种时候大人可以幽默回应,用游戏力帮助孩子看到除了他采用的自我攻击,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面对。
例如你说“来,切掉(假装的)!”走过去握住他胳膊假装切掉,然后说“给它修一修,抹点要…有没有好一点儿?来,再装上”。
例如他大喊“我太笨了”时,你喊“我太喜欢我儿子啦,虽然现在遇到了困难,但是他喊一喊还是会继续想办法!”
或者你喊“啊,这个事确实不好干哪!”
或者你喊“孙悟空,你说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怎么办啊!”不一定非得喊孙悟空,喊一个你儿子和你都知道的、而且是他喜欢的故事里的某个人物角SE。
接着你假装是孙悟空再喊回来“嗯,这个问题嘛,俺老孙也觉得不简单,让俺老孙想一想。”(好吧,小芭举的例子都不咋幽默,你可以试试想出更好的)
过几秒钟之后你可以喊出一个另外的方法,也可以不喊,你刚才的这一顿草作就会对你儿子有一丢丢启发,一是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共请,二是启发他想想还可以怎么办。
你可能觉得这么做有点幼稚,不要怕幼稚,能让他在这种时刻笑一笑(哪怕是嘲笑妈妈),就把他习惯的自我攻击模式给松动了一点点。有了这点松动,才能为吸收新东西、建构新方法打开空间。
电影《家有跳狗》剧照
咬铅笔,咬手,可能是孩子从小到现在无助时、焦虑时、无聊时逐渐形成的习惯,是他应对自己无助/焦虑/无聊的方式。所以要看的不只是“咬东西”这个行为,更是“咬东西”时孩子处在怎样的境况中,看可以怎样帮助他从这个境况中走出来。
共请不是通过固定的某一种方式某一种话语如“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来表达,跟他一起喊一喊也是共请,喊他喜欢的人物角SE“来到现场”也是共请,看他咬手咬得心疼时走过去拉起他的手搓一搓、亲一亲也是共请。
孩子目前采用的应对方法也是一种方法,不一定就绝对不好,不一定就该被禁止(而且奔着禁止去往往无效),而是我们可以把孩子的应对方法加以承接和转化,承接住孩子当下的请绪或无助,用幽默、用比喻、用画面、用游戏力将其转化,转化成开放的、更能够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式。
无论孩子8岁、4岁、2岁还是20岁,本质上可能都是如此,先接住孩子当下的状况,而不是否定/禁止/指责,然后看怎样转化。
另一个是小芭昨天发布的文章:每天都有人在补月亮 | 抚慰人心的儿童诗,一位微信名叫@小清 的妈妈在留言区发现了彩蛋,然后她留下了更大的彩蛋,让小芭隔着屏幕跟着她和她家娃旅行了一趟。你可以去看看@小清 对孩子的回应。
关于「育儿问答」
1. 不时有读者问怎样提问,在文章末尾留言区留言就可以,也可以在公众号对话框(也就是给公众号后台发消息的地方)提问。
2. 对于提问,小芭有的会简短回答,有的会以稍微长一些的文章来回复,并且把问题和回复以公众号文章的形式发布,在发布时会对具有个人识别度的信息进行删改。请您在提问时知晓这一点。
● 延展阅读,点下方标题可看:
孩 子 是 脚 教 育 是 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