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图)
近日听到焦虑的家长诉说,周末晚上又跟儿子闹不愉快了,原因就是为了先看电视还是先完成作业。家长要求孩子要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而在读小学的孩子却硬要先看电视再做作业,互相争执干将起来……
假如你做家长,会相信孩子,会让孩子自主选择和安排做作业与看电视的时间吗?
以前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但时下现实生活中,做父母做家长的,可以完全相信孩子,能够放手让孩子自主选择与安排的比率有多大呢?
有此疑问,也缘于近些年每逢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聚会,寒暄过后少不了将话题聚焦到各自的孩子身上。关于孩子们的读研、就业、婚恋话题,尽管都是闲谈,但做家长的片言只语之中,也少不了一些担忧和害怕。
但凡诉说担忧的,总想多帮孩子铺铺路,可孩子硬是不听话。有的说,家长推荐的好工作不屑一顾,偏偏中意找个九不搭八的工作。有的说,家长介绍的好对象瞧不上眼,不想拍拖不愿拍拖还不要紧,偏偏整天沉M养猫养狗的……
还有诉说害怕的,总忧心将来咋办好,可孩子却是不领请。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不愿回到父母身边就业,害怕(独生)孩子将来万一遇到急事难事,家长想帮忙,山长水远却也鞭长莫及,孩子要如何是好?有的说,孩子毕业没两年就接连跳槽换了好几份工,将来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孩子要如何是好?也有的说,孩子在一线城市工作,单靠工资今后肯定是没办法供楼买房的,孩子要如何是好?……
闲聊中也有家长说,假如孩子大学毕业能够选择回到父母身边就业的话,如今有车又有楼了,但孩子却宁愿待在一线城市租房挤地铁,还明明白白地告诉他,自己除非到了走投无路的那一天,否则决不会花父母的一分钱,也不会找父母帮任何的忙。记得当时听了亦有啧啧夸赞的,都说那个孩子独立自立,挺有斗志的,反过来家长应该为此感到高兴与骄傲才对,何来忧虑啊?
思忖家长担忧或相信之话题,不能不想起跟随心理老师一起读的《园丁与木匠》一书。发展心理学教授艾莉森·戈普尼克在书中给好父母有重新的定义,“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艾莉森警言,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园丁父母”提供给孩子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接受和欣赏孩子自然生长出来的样子;而“木匠父母”则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雕刻和塑造孩子,木匠父母的心里实际上有个“模范孩子”的标准。艾莉森建言,父母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生态系统,让孩子自行应对环境变化。
细细咀嚼《园丁与木匠》一书,回过头来想想时下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的感悟是,上述家长唠叨的担忧与害怕,除却家长的面子之外,表面看,都是孩子不听话不领请的表现,实际上,或是家长不相信不信任孩子的心理作祟。
反观开头周末晚上家长因为先看电视还是先完成作业而与儿子闹不愉快的个案,恰好印证了“园丁父母”的核心内容,“为人父母,本质是爱”。而爱的前提,是相信,不是控制。只有相信孩子,孩子才有成长的自由空间,孩子才有创造的自主选择。
这样看来,上述家长帮不了的担忧与帮不上的害怕,大多也是源于对孩子的怀疑与不相信。而当下孩子生活条件明显优越了,心理障碍问题却也增多了,缘由之一也是孩子承受了来自“木匠父母”完美要求的压力,总是被选择、被安排、被优秀,就是没有了自己。
古话有说,后人自有后人福,莫为后人作罪人。当代行为心理学预言,对孩子经雕细刻终归是徒劳。家长试图有意识地将孩子塑造成某种特定的样子,几乎是徒劳的,也会产生很强的自我挫败感。因为,孩子天生就富有好奇心与好胜心,年轻的大脑注定要去探索与尝试。
站在行为心理学的视角看,对于家长而言,做“园丁父母”还是做“木匠父母”都是自己的选择。但有一点却是确凿无疑的,相信孩子亦如“请人眼里出西施”一样,不是看见才会相信,而是相信才能看见。家长选择相信孩子,必定选择做“园丁父母”,也会选择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作者为广东中山市人大机关退休人员)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之“养儿育女”,欢迎来信分享为人父母师长的你在孩子成长路上经过的风景和领悟的道理。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蓝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