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云说“人这一辈子总会有一些遗憾,容易做错一些事请,有的错可以原谅,但是有的错却无法原谅,即便得到了原谅,内心也会愧疚一辈子”,在孔祥云心里一直有一件事请,让他至今都难以释怀,以至于他都没有勇气和自己的女儿相认,他说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
孔祥云家里有兄弟三人,孔祥云是家里老二,大哥孔祥东高中毕业之后参军当了兵,可能是孔祥云运气不好,初中毕业那年,刚好赶上了国家号召知青“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因为当时弟弟年纪还小,孔祥云响应国家号召,和千千万万知识青年一样,开始了他艰难的知青岁月。
孔祥云擦队的地方是在陕北米脂县曹家集公社,擦队那年是1969年2月,孔祥云刚过完16岁生日,临走时母亲给孔祥云塞了50元钱,让他到了陕北别苦了自己,有什么困难就给家里写信,这是孔祥云第一次出远门,除了不舍外,心里还有一点害怕,可是他别无选择,他知道以后只能靠自己了,坐在火车上,孔祥云望着窗外,眼泪不由自主的就流了下来。
孔祥云和其他八名知青分派到了曹家集李家沟大队第一生产小队,队里只有不到二十户人家,一队是所有生产队里最穷的,老乡都是住在要洞口,队里连电都没有,老乡平时都是用煤油灯照明。
一队队长王满堂五十多岁,身材瘦小,脸上布满了皱纹,不过两眼却炯炯有神,王满堂说话一口陕北音,有些话知青根本就听不懂,因此还闹出了不少笑话,因为没有给知青准备住处,王满堂决定让知青轮流住在老乡家里,每人在老乡家里住一个月,知青每个月的口粮都发到老乡家里,除此之外,有知青居住的老乡每天还可以多领三个工分。
孔祥云住在了老乡李玉堂家里,李玉堂有三个闺女,大女儿嫁到了县里,丈夫是一名老师,二女儿从小脑子就不太灵活,二十三岁了还没有嫁人,三女儿李秋月是三个孩子中最聪明也最讨李玉堂喜欢,李秋月初中毕业,因为能写会算,王满堂就让李秋月做了队里的记工员。
孔祥云比李秋月大一岁,李玉堂专门收拾了一间窑洞让孔祥云单独住,孔祥云每个月有二十八斤口粮,十八斤白面和十斤粗粮,平时李秋月会单独给孔祥云做饭吃,每次蒸了白面馒头,李秋月都要偷偷藏起来,怕被二姐偷吃了,孔祥云知道后,心里有点过意不去,就提出要和大家一起吃,平时家里吃什么,他自己就吃什么。
在李秋月家里住了一个月,孔祥云逐渐适应了陕北的生活,只不过擦队生活有些单调乏味,尤其是晚上,窑洞里经常有耗子出没,还把孔祥云的裤子咬了一个大洞,陕北的生活对于孔祥云来说,更像是一种煎熬,他无时无刻不想着早点回到城里。
1970年,一队终于通上了电,老乡日子也好了起来,李玉堂忙着给二女儿介绍对象,二女儿已经二十五岁了,如果再不出嫁,真的就嫁不出去了,李秋月的二姐其实人长得蛮漂亮的,除了脑子不灵光之外,其他都还好,李玉堂托媒人说了好几个相亲对象,可是都没有人愿意,后来终于有人同意,愿意娶李秋月二姐,不过男方是个残疾腿脚不太方便,李玉堂有点不忍心把女儿嫁出去,为了给女儿筹集嫁妆,李玉堂打算把家里耕地的牛卖了。
孔祥云知道牛对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有点不忍心,擦队这段时间,李玉堂一家人对自己也非常照顾,他决定从母亲给的50元钱里,拿出30元给李玉堂,剩下的钱在置办一些嫁妆。
李玉堂非常感机孔祥云,尤其是李秋月对孔祥云除了感机之外还多了几分爱慕,1972年,李玉堂准备给三女儿李秋月招上门女婿,家里还专门盖了新房子,上门说亲的人络绎不绝,但是李秋月一个都看不上,其实李秋月最想嫁的人是孔祥云。
李玉堂知道女儿的心思,就让队长王满堂去给女儿说媒,王满堂找到孔祥云,问他愿不愿意娶李秋月,孔祥云心里挺喜欢李秋月,只是要他做上门女婿,他有点不愿意,后来李玉堂同意让孔祥云不做上门女婿,以后返城的时候,可以带着女儿回城。
1973年,孔祥云和李秋月结了婚,婚后孔祥云住进了老丈人给他们盖的新房,第二年女儿孔晓芸就出生了,女儿出生的时候脸上有一块红SE胎记,大家都说这是大富大贵之相,可是孔祥云却一点也喜欢不起来,甚至有点讨厌,李玉堂对这个外孙女非常疼爱,女儿孔晓芸好像也能感觉到父亲不喜欢她,两岁的时候她都不肯叫爸爸。
1976年,擦队知青都陆陆续续返城了,孔祥云一直没有接到返城通知,打听之后才知道,结婚的知青暂时不能返城,孔祥云为了早日回城,就和李秋月离了婚,李秋月本还想挽留孔祥云,父亲李玉堂告诉她,强扭的瓜不甜,李秋月也就同意了孔祥云的离婚请求。
孔祥云回到城里之后,第二年就考上了北京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商务部工作,后来孔祥云和同事赵丽娟结了婚,2003年孔祥云再一次招商会上,见到了一个脸上有红SE胎记的女孩,孔祥云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女孩就是自己的女儿,但是他却不敢相认,因为他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更对不起他的母亲李秋月。
虽然时隔多年,孔祥云一直对当年的事请耿耿于怀,尤其到了晚年,他更加觉得内疚,他甚至有些后悔当年的决定,人生难免有遗憾,我们又何必追求完美呢?至于孰对孰错,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