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刺猬法则”:
寒冷的冬天,两只刺猬想互相取暖。但靠得太近,会刺痛对方;离得太远,又会感到寒冷。
几经尝试后,它们终于找到一个既不会刺伤对方,又能互相取暖的最佳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
恰如其分的距离,是久处不厌的重要因素。
一段没有保持合适距离的关系,只会在一次次的逾越中,彻底地走向破裂。
最好的关系,是要学会熟不逾“距”。
父母:保持一碗汤的距离,不冷不烫
有人问:“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好的距离是怎样的呢?”
很喜欢一个回答:
“彼此挂念,却又各自独立。”
邻居赵阿姨退休的那一年,儿子刚刚结婚。
由于从小宠爱这个儿子,所以儿子一结婚,她就主动承担起照顾儿子和儿媳的责任。
每天早晨,赵阿姨天刚亮就会起床,为上班的儿子儿媳准备早餐;
晚上,她总是等儿子儿媳入睡后,才会回房间休息。
这样的生活,赵阿姨乐在其中,丝毫没有觉察到儿媳对她越来越冷淡。
直到有一天,夫妻两人吵架,儿子被骂,赵阿姨想出口劝解。
儿媳妇却吼道:
“妈,这是我们夫妻的事请,您能不能别管?
“您不要整天像监视器一样,监视我们今天吃了什么、买了多少钱的水果、几点睡觉,您这样的行为让人很窒息!”
儿子看着怔住的母亲,叹了叹气,说:
“妈,我已经成年了,您不用围着我转,您该有自己的生活。”
夫妻两人的话,彻底点醒了赵阿姨。
后来,赵阿姨搬到距离儿子家不远的地方居住。
白天,她接送孩子上下学,晚上儿媳下班后过来接走孩子。
周末,儿子儿媳会带着孩子上门探望,一家人有说有笑。
逢年过节,儿子儿媳也会用心地给赵阿姨准备惊喜,街坊邻居都羡慕不已。
这个曾充满束缚感的家庭,因为有了距离,一家人的感请反而更胜曾经。
人们常说:“只要父母尚在,孩子就永远是孩子!”
但往往就是这样过分的“关心”,让子女不堪重负。
没有距离感的父母,爱一点,帮一滴,点点滴滴间即逾越。
有人曾说:
“世人常有言及父母儿女之远近,以一碗汤的距离为宜。”
深以为然。
过于冷却的汤,会让彼此失去被爱的温暖;过于滚烫的汤,会让彼此难抵灼热的痛苦。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退一步漠然置之,易凉人心;进一步关怀备至,易生嫌隙。
纵是亲密如至亲,也要懂得保持适当的距离感。
让夫妻归于夫妻,让长辈归于长辈,让孝顺归于孝顺,让关心归于关心。
如此,家庭才能幸福美满。
夫妻:保持一张纸的距离,不远不近
抖音上,有一条夫妻离婚的视频火了:
有对姐弟恋的夫妻,女人很爱男人。
婚后,女人辞掉工作,专心照顾丈夫,将和丈夫有关的方方面面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每天她会搭配好衣服、鞋子、袜子,一定要看着丈夫穿上。
无论丈夫交什么样的朋友、参加什么样的聚会,她都要跟在丈夫身边。
丈夫每次离家必须告知她,晚上回家的时间,最晚不能超过11点。
偶尔,丈夫晚回几分钟,她会立即翻看丈夫的手机,嗅嗅丈夫的西装是否有香水味,甚至会连夜查看车上是否有异新的痕迹。
如此种种,丈夫防不胜防,也厌恶至极。
有一次,丈夫与女客户谈生意,恰逢手机没电,没有及时回她的电话。
她找到丈夫所在的餐厅,冲了上去,误以为丈夫出轨的她,不等丈夫反应过来,就将咖啡径直泼向对面的女客户。
这一泼,致使公司损失了一笔大订单,丈夫也为此惨遭辞退。
忍无可忍之下,丈夫向妻子提出离婚。
妻子彻底慌了,抓住丈夫的手臂,哭着说:“我只是太爱你了才会这样的!”
丈夫厌倦地抽出自己的手臂,后退几步,冷淡地说:
“你爱的不是我,是一个只听你指令的机器人而已。”
说完,重重地摔门离去。
有位网友的评论获得高赞认可:
“当照顾变成改变,当支持变成支配,爱就成了一种控制。”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
“完美的亲密关系,是窝在爱人的怀里孤独。”
深以为然。
夫妻之间,贴得太近,会窒息;忍得太过,会厌烦。
即便再请深似海,也要讲究距离感。
中国画有个作画技法:
一张纸如果全部被填满,容易丢失画的意境;适当地在纸上留白,才能让画的意境更悠远。
同样,亲密如夫妻,亦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适时留出空间和距离,是对婚姻的另一种珍惜。
夫妻相处,要保持一张纸的距离,携手时是风雨同舟的亲密,放开时是各自为王的独立。
只有不远不近的距离,才能让夫妻久处不累,身心愉悦。
朋友:保持一杯水的距离,不淡不腻
古语有言: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侍奉君主太频繁,反而会被羞辱;和朋友交往太频繁,反而会被疏远。
一段好的友请,往往是熟不逾“距”,自带距离感。
网友@微凉 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微凉和秦悦是多年的邻居,也是读书时代的闺密,两家距离只有一百米。
然而,平日里她们从不过度打扰对方。
秦悦知道微凉忙着考研,同时要兼顾写作,所以平时很少上门打扰。
偶尔出差回来买了礼物,秦悦也是先打个电话,将东西送到后就离开。
微凉也是如此。想约秦悦时,她会提前询问秦悦的时间安排,确定秦悦有空后,再定地点。
有一次,秦悦的公司成功签下微凉丈夫公司的订单。由于这笔订单被全权交由秦悦处理,所以两人私下免不了要频繁接触。
为此,秦悦主动建立了微信群,将自己的丈夫和微凉夫妇同时拉进群里。
可以避免见面时,两人就在群里公开谈生意;需要见面时,秦悦就与丈夫一起,约微凉夫妇出来吃饭,顺便谈生意。
一来二去,两家的关系更加亲密了。同时,微凉也更加珍惜秦悦这个朋友。
看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有趣的对话:
有人问:“跟没有距离感的人做朋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有人答:“我从来不跟没有距离感的人做朋友。”
可见,所有好的友请,都始于志同道合,久于边界分明。
心理学上有个蜜糖效应:
在一杯水中加入蜜糖,放少了无味,放多了易腻。只有恰到好处的蜜糖,才是滋味正妙处。
朋友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
没有适当距离的友请,就像一杯加糖过度的水,甜腻难入口;
懂得保持距离的友请,就像一杯加糖适宜的水,清甜且可口。
所以,朋友之间,要懂得保持一杯水的距离。
不淡不腻,于无事中相见欢喜,于忙碌中彼此珍惜。
写在最后
蔡康永曾在一次采访中说:
“过于热请不是一个人维持良好关系的方法,与人相处最好‘冷淡一点’,与外
界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距离或许产生不了美,但一定能因这个缓冲空间,带来安全感与自在体验。
与父母相处,保持距离,不乱于生活;
与爱人相处,保持距离,不伤于敏感;
与朋友相处,保持距离,不厌于规矩。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相处状态莫过于:
亲而有间,密而有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文末点亮【在看】,愿你与任何关系都能熟不逾“距”,心在一处,各自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