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家庭里,孩子学业成绩欠佳令整个家庭产生压力,同时也成为沟通问题和关系恶劣的起因。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学习不好,以为孩子是智力问题,或学习能力有问题。其实,大部分的孩子智力是正常的,只有极少数孩子存在智力缺陷。
而在这部分智力正常的孩子中,若家长仔细观察,看看孩子在喜欢做的活动中的表现,很容易发现孩子其实学得很快,学习能力一点也没有问题,注意力也没有问题。
但很多孩子确实在学业上表现得不够敏捷,甚至不喜欢读书、做作业。而很多孩子上学、学习的理由只有一个“家长B我”,即顺应家长的要求,完全没有自己的动力。
那么,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若孩子不爱学习,该怎样处理呢? 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解读。
01
读书和做作业没有乐趣。
乐趣使得大脑里释放出“内啡肽”,它让孩子处于一种极为放松、无压力状态,并且想重复这种体验。
当孩子在学习中获得这种体验时,便能主动自觉地学习,并将学习中遇到到困难视为挑战,兴致勃勃地朝前冲。
若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的是压力、被否定、斥责、惩罚等,孩子内心便会感到抗拒。即使被父母老师驱使、压迫着返回书本或作业上,也很难静下心去记忆、去思考,学习效果自然很差。
而且,这种方式也启动了“痛苦-恐惧-逃避”的保护机制,让孩子产生很大的抗拒力,想尽办法避开这些感受的来源:学习。
所以,要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必须创造、增大或转移学习里孩子在乎的价值,使孩子感到乐趣和开心。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学习里加入:神秘、新奇、节奏快、变化多、意想不到、挑战、比赛、证明能力、可以帮助人、可以得到肯定等10种最容易用到的价值来机发孩子的兴趣。
02
接收信息的途径不恰当
传统上的“多读几遍”的读书方法,只用到我们3个内感官(思考模式)之中的内听觉,而内听觉是三者之中学习能力最弱的一种。内视觉学得最多最快;内感觉学得效果最深,记得最牢。
因此,引导孩子同时运用3个内感官去读书学习,孩子的学习速度便会倍增。若无法运用3个内感官,至少也要引导孩子去运用他自己最擅长的途径。这样孩子学习才能“事半功倍”,觉得自己学习能力强,有价值感,进而更爱学习。
03
读书学习的信念和价值观不清晰
孩子为什么上学读书?当家长对于这件事的信念和价值不清晰时,便无法培养出孩子上学读书的兴趣,更无法取得好成绩。
很多孩子并不知道为何要学习,觉得自己是为父母、老师而学。父母所讲的那些道理和价值是那么遥远,孩子无法在每天的上学读书里找到乐趣,就像天天堆砌搬砖,十多年都要这样,为的是建造一个渺茫、看不清楚,甚至可能不会出现的海市蜃楼,聪明的孩子们怎么会起劲呢?
因此,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活得非常不开心,压力重重,觉得自己就是个“机器人”被父母草纵着。
信念是指孩子认为读书学习应该是怎样的一套看法。如果家长的信念是读书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很难、枯燥无趣的,孩子自然也会接受这样的信念。若家长能够让孩子认识到读书学习可以开心、有乐趣,才会使孩子内心产生自然、强大的推动力。
在价值上,如果读书学习是为了一些未来长远而且渺茫的价值,比如读书才能考上大学、读书未来才能有好工作,读书才能找到一份容易的工作,是难以对孩子产生推动力的。
如果孩子体验到每天上学与同学一起的乐趣,学习到新的知识得到家长的肯定,有机会运用到学到的东西,做出成就,得到嘉许,因而有成功的感觉,孩子便会有更大的学习动力。
04
负面体验太多
大部分孩子头脑里的读书学习经验总是负面的居多,这是因为过去成绩不好受责骂、忘记带作业受罚、做到的得不到肯定而做得不足则一定受批评、较少得到鼓励等等。
若孩子每次想到读书学习就自然有一份负面的感受,他是难以对读书学习产生兴趣的。负面的感受如果继续加深,孩子会更想逃避,对考上甚至上学都产生抗拒或恐惧。
如果孩子发现上学学习:
可以认识很多同龄的朋友,可以一起快乐的学习、玩耍、聊天;
学校有很多活动,可以跟同学一起处理困难、面对挑战、寻求突破,这都是成长期的快乐;
可以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产生更多力量和自信;
还可以接受到更多有趣的知识,了解更多的学习方法,从而能够掌握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终身都受用
……
当孩子能够体会到上学读书的乐趣,自然愿意开开心心上学,也能有效推动孩子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因此,父母不妨经常询问孩子在学校中的苦乐,与孩子分享这些乐趣,给他肯定,这样更能维持孩子上学的兴趣。
(本文是听说吧心理原创,已做原创保护,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