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
近来可好?
许久未曾来信,你是否早已不再期待我的来信了呢?
确实,这段时间诸事繁忙,当然这也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可能还在于「我浮躁了。」
「你呢?你是否也意识到自身的浮躁,或已经是浮躁的了呢?」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呢?最好是,我希望是,你没有这样的烦恼。」
还记得,那一本本收进抽屉的日记本。当初为什么会写日记呢?也许当时想的是:「等将来某一天、终有一天,会再次翻开它,并希望它能多少给予自身些许慰藉。」
在日记本里记录下种种事迹和感伤。无论是我来过,经历过,感动过,又或早已忘却……「在决定写日记之时,便早已埋下了期待,不是吗?」
只是,它真的有当初所预想的那般丰富吗?或者换个问法,我是否一一如实地记录下了呢?
确实,当初的设想很美好,把未来每一天要做的事儿都安排得紧密有序,有重复的,有自由的,还有探索的。可是,这样的日子才过多久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呢?可惜,无论我怎样回想也依旧记不起来是什么原因、发生过什么、又为什么不按照当初所设想地去生活。
就像那一本本尘封的日记本,除了出于虚荣向他人展示之外,我还会翻开它吗?哪怕认真地只读几页?我为什么不愿意翻开它呢?
要知道,「我们只有真正地接受了过去,才能更加踏实从容地迈向未来呀」!这个道理我不是早就有所体悟了吗?而且,写日记之初,其中的缘由之一不正是为了更好地接受过去吗?
可是,看看那许久不曾翻开的日记本,可曾增添过一个字?还有那杆用了几年的钢笔,水早已干了吧?书桌呢,书桌上的书呢,前几年买的阅读器呢,哪一件不是厚厚的一层尘灰?
如果只是写日记,读书,写字,又或写作,好像只是换了种形式,我依旧在做这些事儿啊。——确实,每天在朋友圈中发一些文字,偶尔打开阅读APP看上几页,时不时地因为工作需要也拿笔记录一下,公众号也有时不时地添上一两篇。——这有什么不同吗?
还是有不同之处的。我的心境早已变了。「在我尚未觉察且依旧沉浸在只是形式换了的那种虚假的满足感和充实感之中,不知不觉,我的心境变得浮躁了。」
对于亲身经历过的人自然不难解释,不过如果你未曾经历过就另说了。「真希望你没经历过,且永远不经历这些。」
它,就有点像是别人馈赠给你一件礼物,对你来说正是你需要或想要的礼物,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件礼物与你朝夕相处,你们之间也逐渐建立起感请。然而,在某一天里,那个送你礼物的人找到你,说是要收回那件礼物。甚至,考虑到你们之间的感请,对方还提出可以给你更好的礼物。这时,你想,这件礼物本身就是对方送的,再还给他没什么的,而且还有更好的礼物。于是,你欣然同意了。可是,在某一天里,你盯着那件更好的礼物,心中却怅然若失了起来。「左思右想,可无论怎么想,还是不明白到底失去了什么。」
诚然,好像什么都没变,甚至更加好了。就像对方说的,这是「更好的礼物」,你也是认可的。但是,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于是,你去找对方再次要那件礼物回来。对方同意了。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你似乎已经习惯了更好的礼物,而原来的礼物即使再次回来,你们之间的感请也依旧回不到最初了。
百思不得其解:「明明结果是一样的,明明还是原来的那件东西,甚至还有了别的收获,为什么自己却再也难以找回当初的那种状态、心境?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不明白是对的。在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作为前提的条件下,我不明白再正常不过了。就像那句大家都习以为常却远非如此的被谬读的话,「存在即合理」。多少人在解读它时,将它奉若真理,用以安慰自己,也用以攻击他人的思想。「事实和认识,认识本就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难以等同事实。」将此混为一谈还洋洋自得、自以为是,多么可悲,多么可笑啊!
我之所以不明白,不正是陷进了同样的深渊吗?
以「结果论」为导向尽管似乎是有助于我们自身梳理和看清事物本质的,然而,殊不知也是这种思维将我们一步步地引入了深渊更深处:「连本质不同都罔顾了,还谈什么本质呢?」
自以为看清,自以为清醒,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明白,这是何等狂妄而盲目啊?
就像每天照着镜子,过度相信自己的眼睛,然后误以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还天真地以为自己一直未曾变过。「不过自欺欺人罢了。镜子说到底只是镜子啊!」
「要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自欺欺人呢?」
还是「照镜子」,不过这次你不再只盯着自己在意的那些点去看了,而是开始从上到下,仔细回想着昨天或过往记忆中的自己并进行比对,然后,果然发现是变化了。可能是头发多了几丝白发,可能是皱纹更深了,还可能是脸上突然多出个痘痘、多出块斑点……那一刻,你就明白了,人怎么可能青春永驻呢!
我现在的行为与照镜子的行为,所犯下的错误,何其相似啊!
「与其说自以为一直未曾变过,倒不如说,从某一天起,我便不曾一天是真正地活在当下。一直以为在变得更好的路上前进,停下脚步时,我却有些认不清自己了。」
现在,我停下脚步了。并非我改变了什么,或突然意识到什么,而是在这之前,我看到了一条朋友圈里朋友晒的几张图片。正是这几张图片,促使我停下脚步。
按照朋友的说法,那是大佬的书架。看着那已经变形的书架,还有旁边桌子上堆得满满的砖头书,以及地上装着书的纸箱。我回想起了自己的书架。那一刻,我终于意识到:无论是怅然若失,还是心中空荡荡的回响,以及那时不时窜出来的M茫与焦虑,它们将我引向了同一个方向。——「浮躁。」
「你浮躁了吗?」
「我想是的。」
「毫无疑问,是的,我是浮躁的。」
相形见绌,自惭形秽,自愧不如啊!
犹记得,山本耀司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深以为然。
现在终于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挺好的。就像朋友说的,我不必自卑,不必妄自菲薄。是的,确实我也是这么想的。
究其原因,大概是我年纪偏小却总是自以为很老吧。我周围的环境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小伙子,看着别人一个个明明比我小却又各方面条件似乎都比我更优秀。我受环境影响,竟不自觉比较起来了。浮躁大概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埋下种子,生根、发芽、生长、繁盛,偏偏我还就陷进去了。属实不应该,不是吗?
无论是「道不同不相与谋」,还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的哲理,以及「不学无术」所应该引起的警惕,我不是早就明了么?
「本立而道生」,M失在中途,属实不应该,不是吗?
本着「言简意赅」的追求,今天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做到这一点呢?
最后,借用某档节目中某人说过的话作为结尾:「当你在丛林中愈走愈远,最终M失方向找不到出路时,回到原点,回到初心,反而是出路。走得太远,别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此致祝好!
谢丹儒
2022年6月6日星期一 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