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孤独得像几千光年外的星星,与人们隔绝。我与他们之间总是隔着无法逾越距离。
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去上课....大学校园里多是这样形单影只、埋着头匆匆行路的人。孤独成为常态,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人能够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也许我们在心里无数次告诉自己要习惯这样的生活,可是偶尔看见那些有说有笑成群结队的人,也会黯然神伤。
“不开心的话,就来soul啊。”这条广告弹窗经常出现在小蕊的视线中。
出于好奇,小蕊遮遮掩掩地下载了软件,至于为什么遮遮掩掩,还要从小蕊那些经历说起...
小蕊的室友经常两两结对一起玩,而自己总是落单的那一个。都说大学会给人很多发展的机会,小蕊也尝试着去面试了几个部门,结果却总是落选。
她觉得是其他人没有真正的了解自己,如果有人能够理解她,结果大概会不一样的吧?
在不亲近的人面前,小蕊不想暴露自己平时生活中那些消极的请绪,于是连下载app都是偷偷的。
她也尝试过其它一些社交软件,有的用电子信件的方式,有的只是在听歌时的短暂相逢。但是与网络上陌生却又友善的人聊天,让她感到放松,生活中的琐碎小事,都有了出口。她乐意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为有人愿意听。
在网上,小蕊又翻到了许多有关孤独的文案,其中“高品质的孤独好过无意义的社交”被小蕊奉为人生真理,这句话为小蕊的孤独找了个合适的借口,使得她愈发地逃避生活中的社交。
虚拟世界中的朋友遍布四海,现实生活中的小蕊形影相吊。
小蕊不肯承认内心的矛盾之处。
其实孤独何尝不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但是孤独也分“真孤独”和“假孤独”。
“
their
loneliness
那些整天十分安静的人看起来无话可说,恰恰相反,他们的心里装了一个小宇宙,快乐、忧伤全部包含其中。他们戴着耳机穿梭于人群当中,希望有一天能遇到那个听懂自己心事的人,期待着有人拍拍她的肩头,说:“嘿,我找到你了。”
而有的人则是真正享受独处的状态,在独处的过程当中不断提升自我。
两者真正的区别就在于那个孤独的人是否是主动地选择了远离人群,寻得一片清净的土地。
而小蕊显然是有着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有着倾诉的衣望。但她却在屡次碰壁之后选择了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转而在虚拟社会中寻找归属感和认同感。
她在高中的时候也曾有过几个要好的朋友,最后却沦为泛泛之交。
因为和好朋友闹了一场小小的矛盾,小蕊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联想到了过往人际交往之中种种不愉快的经历,这种自我保护机制让她主动疏远了自己的朋友;又因为朋友最近和另外一个人走得很近,小蕊就疑心自己是不是要被抛弃了,于是两人渐行渐远。
小蕊的疏远是一种试探,试探自己在朋友的心里是否有重要的地位。就像有人天天在耳边问:“你是不是我的朋友啊?我到底好不好啊?”事实证明,小蕊的这种不信任导致了她的孑然一身。
一边在靠近,一边在远离,究其根本还是小蕊的不自信以及对于友谊认识不当。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经过伪装的世界,是经过镜头选择过的世界。网络上的人有多么光鲜亮丽,现实中的人就被反衬得有多么灰头土脸。我们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一个真正的人,于是便把一个人符号化,用贴标签的方式快速地了解一个人。
真正的友谊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没有了解,谈何友谊?摇摇晃晃的友请最终都会走向破裂,孤独是必然结果。
即使整个世界只肯给我们冷硬空洞的教条,青年人也要有拥抱客观世界的巨大勇气。
如果你悲伤,你就哭泣;如果你快乐,你就大笑;如果你喜欢谁,那就去她的身边。不要压抑内心的真实想法,愿意留在你身边的人会尝试去接纳你身上的小缺点和不完美,他们并不会因为看到了你的不堪而落荒而逃,反而会责怪自己在你受伤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陪在你的身边。
一段好的关系总是要经过千锤百炼,那些消极的请绪并不可耻,对于那些唯唯诺诺不敢面对内心的人,你的真诚和坦荡显得格外珍贵。
所以,不想孤独的话,就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一次伤一样。
-END-
微信公众号|川农新青年通讯社
作者|黄佳乐 潘怡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