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我春节过年回家,家人开始给我安排相亲。他们发送相亲男嘉宾的微信名片给我时,我仿佛又有一种他们再给我布置命题作业的熟悉感。我硬着头皮加了微信,碍于父母的请面,还是跟对方见了一面。
这位相亲对象最大的特点就是“工作稳定”,是父母眼中最适合结婚的类型。当时一切都开始得非常仓促,我们在宣城市内一家餐厅第一次见面。我穿上母亲最讨厌的黑SE大衣,涂了大红唇。我想测试一下这位相亲对象的反应,看他是不是如母亲所说“男生更喜欢穿粉SE、妆容淡SE系的女生”。
我在他面前坐下的前15分钟,他似乎不敢直视我的眼睛,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气场太强的缘故,在跟他吃饭的一个小时里,我是主动提问的一方,“你为什么答应来相亲?你之前的恋爱经历是怎样的?”
他似乎觉得我攻击新太强,吃完饭结束后他说,“我觉得我们还是做朋友比较合适,在上海能够有你这样一位见多识广、知识面丰富的女新当朋友,偶尔出来聊聊天也挺好的”。
我回到家里跟父母强烈表达我了的态度,我说你们以后不要再给我介绍相亲对象了,我感觉我像一件上架的物品,放在货架上被人从头审视到脚。
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无力感。青春期,父母为了我的学业,从来不鼓励我去探索自己的亲密关系,学校对于早恋向来也是一种打压式的教育,从未有一种教育是鼓励女孩子探索自己舒适的亲密关系。什么样的关系是平等的、让自己愉悦且舒适的,我几乎从未体会过。
那年过完春节回到上海,父母在电话里继续旁敲侧击,尝试给我推荐各种男生的微信,但都被我一一拒绝了。每每说到这个问题,父母都要跟我吵起来。
我内心有一种声音告诉我:我不想这样。我要重新塑造我自己想要的亲密关系。
“约会让我感受到远方的风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