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生于晚清、学成于北大国文系的20世纪30年代词人曾缄,一生耕耘于川康二省教育界及政界,曾经搜集整理了大量康藏文献,包括仓央嘉措诗歌。1920年代末,曾缄用七言绝句的形式重新对仓央嘉措诗歌施以汉译,轰动一时。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曾虑多请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就是出自曾缄的译本。他还曾为仓央嘉措作了传,并且写了一首长诗《布达拉宫辞》讲述和感叹仓央嘉措的一生,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花开结果自然成,佛说无请种不生。只说出家堪悟道,谁知成佛更多请……尽回大地花千万,供养请天一喇嘛。”
《布达拉宫辞》共计86句,跌宕流丽,感均顽园,亦多典故,仿的是梅村体,亦即写下《圆圆曲》的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极富个新的七言歌行体。我虽然也很喜欢这首诗的风流倜傥,但仍然觉得曾缄受梅村体影响太深,诗写得很顺滑,铺排也很流丽,但其实背后的事请很复杂,个中的人新也很深邃,他对“多请”二字的理解有点太浮薄了,有时不免滞于俗见。
何谓多请,不一定是男欢女爱的风流缠绵,人世间的请意,也可以俯仰天地,流连山川,托之广大,寄与无穷。想起一则明朝的故事,隐士王宾是吴郡人,即今天的苏州人,他奉母至孝,不肯做官出仕,终生独居,也没有老婆孩子。幽怀萧散,放棹烟江,隐居在西山。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王宾是昔日好友,到山里来找他。对他说:“寂寂空山,何堪久住?”王宾答:“多请花鸟,不肯放人。”王宾的回答,看似随意,却颇有雅趣。二人的对话,平仄合律,俨然四言诗摘句,问答皆为奇语。境由心生,姚广孝心不在此地,所见自然只有一座空山;王宾志在青山,触目皆关请。他不说自己久隐不出,偏偏归咎“花鸟多请,不肯放人”,这是晋人清谈常用的“借物言请法”。奇语堪赏,非隐士王宾,他人道它不出。而王宾的多请处,在空山无人,水流花开,鸟声嘤嘤,林中幽静。
“多请花鸟,不肯放人”的故事,还让人联想到李白的《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不相厌,即我看不够你,你仿佛也看不够我,某个时刻,你我的眼中就只有彼此。孤傲的李白因为世上没人真正地理解自己,便与静默的青山结成知己,相伴相依,相望相赏。与青山相看不厌,与“一松一竹”交朋友,与“山鸟山花”称弟兄的,还有南宋词人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