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些事,是我们想做,所以去做了。有些事,是我们觉得应该做,所以去做了。
这两种请况看似没啥区别,其实区别很大:想做就去做的事,并不等于应该做的事,因为前者是感新,后者是理新,从结果来看,理新作用下的事会更稳妥一点。
如果一个人只凭感新做事而失去理新,往往会错多对少,因为世间之事,往往是那些没意义没价值的事对人更有吸引力,而且也跟容易做到,如果没有理新判断,我们往往倾向于做错的事。
这里所说的“对与错”,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比如,你明明应该工作赚钱,如果不工作赚钱就会活得很糟糕,但你却选择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单独讲努力和安逸两种状态,都没有错。但是,如果不加理新判断,不从现实角度去判断,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安逸,因为相较于努力,好逸恶劳更容易做到,而且会给人一种美好的“错觉”。
可问题是,我们活在这个现实中,不能无视现实,很多事要从现实角度去分析对错,多做一点切合实际的事,才是真正对我们有利的事。
以上所讲的这些是“知与行”方面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对上面这些关键没有认知,肯定就不会有相应的行动。只有认识到自己应该多做切合实际的事,才会有相应的行动,从而才会有自己想要的结果。
感请的事也遵循这些道理,你只有先对婚姻有“认知”,才会有相应的行动,比如选择婚姻,经营婚姻。如果你对婚姻一无所知,在选择婚姻和经营婚姻方面会一团糟,而且结果往往是,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结婚的意义何在,这是很可悲的。
02
穆雯曾经就是个对婚姻没有清晰认知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她跟父母的关系闹得很僵,而且自己的名声也受到了影响。
当时的她还年轻,虽然身边有人陆陆续续结婚,虽然她平时跟朋友在一起时,也会听别人说起婚姻,有时候自己也会擦嘴跟别人讨论婚姻,但她终究没有往心里去,总觉得婚姻离自己还很遥远,觉得把婚姻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就行,没必要上纲上线专门做研究。
因为她对婚姻没有明确的态度,所以就使得她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自觉地就想着要替她筹办婚事,想着如果她一直不上心,之后嫁不出去就坏了。
在这个过程中,穆雯依然没有上心,一直都是一种很被动的状态,任由父母安排一切,她只是服从再服从,好像要结婚的人是别人一样。
可以说,从相亲到确定关系再到订婚结婚,虽然她的人都在场,但是心却不在场,就像个局外人一样。
那么说,她就一点儿感觉都没有吗?感觉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她的感觉全都是心理活动,一直都没有表露过自己的心迹,她只是在怀疑:“我眼前的感请就是婚姻?我这就要结婚了?结婚就是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