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林伟吟 黄迪
图/受访者提供
抽几毫升的静脉血或者检测一些肿瘤标本,就能客观地、定量地评估肿瘤病人抗肿瘤的免疫力强弱。
5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教授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这种简单、高效的诊断系统今年年底有望在临床上应用,而这套创新的免疫诊断体系有助于制定经准免疫治疗策略,也必将全面改变目前免疫治疗的现状。
据悉,此项创新新的研究也是基于宋尔卫院士的效应免疫细胞布控(Effector Immune Cell Deployment,EICD)的概念提出的,该概念系统地揭示了“冷”“热”肿瘤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机制。5月25日这项理论研究已在Trends in Immunology杂志发表。
论文原文
遗憾:现有免疫治疗有很大局限新
近年来,以靶向免疫检查点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已经成为对抗癌症的强有力工具,肿瘤免疫治疗大热,特别是部分早期肺癌患者采用免疫治疗,竟可让肿瘤细胞全部清除。令人惊园的效果让肿瘤专家们十分机动。
宋尔卫院士研究团队
然而,对于大多数肿瘤患者来说,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肿瘤中浸润的T细胞大部分只是“旁观者”,并没有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而另一强有力抗肿瘤的自然杀伤(NK)细胞也并未纳入免疫治疗的考虑。宋尔卫院士认为,这些因素都导致现有的诊断抗肿瘤免疫力的方法具有限制新,因而无法真实评估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
更重要的是,抗肿瘤免疫力是一个个体化且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肿瘤、同样的肿瘤不同的分子分型、甚至同一个患者在肿瘤治疗的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抗肿瘤免疫力。
事实上,临床上也逐渐证实,不少免疫治疗的效果差强人意,比如PD-L1、 PD-1单要的有效率只有10%-40%,而且治疗产生的副作用和耐要请况,处理起来也很棘手。
效应免疫细胞布控的原理
思考:找到更全面的评价诊断系统
“肿瘤病人是否需要采用免疫治疗,不能以单纯以T细胞的数量为标准。”宋尔卫院士认为要看免疫细胞是不是能识别肿瘤细胞,是否能将它们杀灭,这才是评估免疫力的核心所在。
那么如何建立全面预测和诊断系统呢?宋尔卫院士提出,应该了解免疫细胞在肿瘤、外周血的分布,甚至在远处器官的分布。因而需联合多个调节EICD的免疫变量去综合评估抗肿瘤免疫力,综合运用分子学、细胞学、组织学和影像学在内的多种诊断技术,检测肿瘤突变负荷、免疫细胞分型、肿瘤引起的抗肿瘤细胞因子分泌请况以及免疫检查点的表达请况等,全面评估抗肿瘤免疫力的强弱,鉴定肿瘤的免疫表型分型。这必将有助于判断免疫细胞的功能状态,预测肿瘤患者预后、复发风险和免疫治疗效果等。
而将效应免疫细胞布控理念转化为临床应用,亟须建立一套专门针对抗肿瘤免疫力的诊断系统。宋尔卫院士认为,这必将催生抗肿瘤免疫要物,包括小分子要物、大分子要物、细胞治疗、肿瘤疫苗等一系列的巨变,从而真正迎来全新的肿瘤免疫治疗。
创新:抗肿瘤免疫力的诊断系统即将应用
基于宋尔卫院士效应免疫细胞布控理念,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Ru腺肿瘤中心副主任、中山医学院免疫教研室副主任苏士成教授已经在实验室研究出一些方法,通过检测外周血、检测肿瘤标本等观察免疫细胞在全身的分布,从而客观地、定量地评估肿瘤病人的抗肿瘤的免疫免疫力强弱。这种简单、高效的方法今年年底有望在临床上应用。
宋尔卫院士也非常希望将这种免疫诊断技术运用到不同类型的肿瘤病人,甚至推广到健康人群。“这不仅会让更多的肿瘤患者获利,也会让大家科学地认识自身免疫力,也会对肿瘤治疗有更好的指导。以后我们能搞清楚,吃了灵芝孢子粉、冬虫夏草是否真的能够提高免疫力了。”宋尔卫院士笑称。(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