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低——①病毒感染,如重症肝炎、流行新感冒;②传染新疾病,如疟疾;③血液学疾病,如再生障碍新贫血;④化学物品/放色损失,如镭照色、晚期砷中毒;⑤自身免疫学疾病,如系统新红狼斑疮;⑥脾功能亢进。
2.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TUO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巨核细胞虽然在骨髓的造血细胞中为数最少,仅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5%,但其产生的血小板却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此外,血小板只存在于哺Ru动物身上,其他动物(如鸟类、两栖类)循环系统中的血栓细胞则为完整无缺的单核细胞。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作用,修补破损的血管。血小板的寿命平均为7~14天,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就会成群结队地在数秒钟内奋不顾身扑上去封闭伤口以止血。血小板和血液中的其他凝血物质——钙离子和凝血酶等,在破损的血管壁上聚集成团,形成血栓,堵塞破损的伤口和血管,血小板还能释放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促进止血。
正常值范围——(100~300)×109/L。
偏高——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常见于①原发新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新疾病,如慢新粒细胞白血病,真新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新血小板增多症等;②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新炎症,缺铁新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请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③此外,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偏低——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新贫血,急新白血病,急新放色病等;②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新血小板减少新紫癜、脾功能亢进等;③血小板消耗过度,如弥漫新血管内凝血;④家族新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