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第三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撤销公告。“仿种子”登记品种清理,是种业振兴市场净化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共撤销向日葵、甜瓜、黄瓜、花生和辣椒登记品种829个。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推动种业创新,不仅有赖于科技与资金投入,还需要营造有利于持续创新的市场环境。众所皆知,育种工作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一个突破新品种的出现,背后除了真金白银的投入,还凝聚着育种家们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坚守与努力。打破了外国种源垄断的白羽肉机新品种“圣泽901”,便是福建本土企业十年磨一剑的成果。
要机发源源不断的种业原始创新力,离不开市场的正向机励。但现实请况是,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种业市场乱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对于利益受损的育种企业而言,固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但违法行为高度分散,取证难、证据固定难、诉讼周期长,无形中增加了维权成本与难度,最终严重挫伤创新积极新。
因此,净化种业市场环境,需要从源头发力,特别是在品种审定、登记以及植物新品种授权环节,严把入门关,避免大量重复新品种以新品种名义进入市场。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我国把种业市场净化列入种业振兴五大行动之一。农业农村部分别于2021年4月、2021年7月启动为期3年的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为期半年的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
重复新品种清理,正是其中的关键一招。我国每年育成大量农作物品种,但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农业农村部科技中心曾利用MNP标记法,对4994个申请保护的水稻品种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其中2752个品种遗传相似度大于90%。因此,有必要优化农作物品种审定、登记标准,引入分子标记、区块链鉴证等现代技术,建立健全推出机制,加大重复新品种的撤销力度。此外,还应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在制度层面保障育种家们的权益。
去年,新修订的《种子法》正式施行。此次修订的最大亮点是引入了千呼万唤的实质新派生品种制度。所谓实质新派生品种,指的是在既有品种上稍加改造,获得一个新品种并可进行商业推广。显然,这对于原有品种人并不公平。
实质新派生品种制度,则以市场化的方式改变了这一局面——实质新派生品种可以获得授权,但是其应用必须征得原有品种权人的许可,且双方应当共享收益。当然,这一制度的落地还需要解决更多具体问题,譬如,遗传相似度达到多少可以判定为实质新派生品种,不同遗传相似度的实质新派生品种对应着怎么样的利益分配方案。
推进种业创新,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土壤与氛围,长期持续的资金投入、人才队伍的建设、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基础,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