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阳泉日报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平均每分钟就会发生1例,并逐年增加,其中有近九成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地方。但是,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极低,我国仅有不足1%。心脏骤停只要4分钟的时间,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随着时间的推移,每过1分钟救治成功率会下降10%,超过10分钟后基本无希望。
一般心脏停搏3~5秒,病人会有头晕和黑蒙;停搏5~10秒,由于脑部缺氧而引起晕厥,即意识丧失;停搏10~15秒,可发生全身新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停搏20~30秒;呼吸断续或停止,同时伴有面SE苍白或发绀;停搏60秒,出现瞳孔散大;停搏超过4~5分钟,往往因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过久而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损害。
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有意识丧失,血压、脉搏消失,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后停止,双侧瞳孔散大固定1~2分钟,可伴抽搐和大小便失禁。
时间就是生命。把握“黄金4分钟”、争分夺秒对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至关重要。现场心肺复苏可以建立临时的人工呼吸和循环,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为医务人员的进一步抢救争取时间。
心肺复苏的顺序是C→A→B,即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当看到有人发生意外如倒地不省人事时,一定要保持镇静,实施心肺复苏。胸外按压要做到“看、叫、叫、看、压”。
看——评估现场环境,在抢救患者前应确保自身环境安全;叫——判断患者意识是否清醒,即轻拍重唤,轻拍患者肩膀,在患者耳边大声呼喊:“喂,你怎么了,醒醒”,如无反应,则是无意识;叫——立即请求旁人帮助拨打120急救电话,附近如有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指定人员快速取来并寻求会救护的人员进行协助;看——判断呼吸心跳是否停止,靠近病患,低头观察其胸廓有无呼吸起伏动作、口鼻有无气息吐出、触莫颈动脉搏动是否消失;压——胸外心脏按压,跪在病患身体右侧,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十指相扣,手指不触及胸壁,双臂肘关节绷直,以髋关节为支点运动,垂直向下用力,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需要注意的是,要按压平稳、规律、不间断,垂直用力,避免左右摆动。放松时手掌根部不离开胸骨定位点。
实施心肺复苏时,要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分泌物及异物,采用压额抬颏法,开放气道。右手抬起病患下颌,使其头部后仰,左手按压病患前额保持其头部后仰位置,使病患下颌和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然后做人工呼吸,左手以拇指和食指捏紧病患的鼻孔,平静吸气后,将口唇紧贴病患口唇,把病患口部完全包住,深而快地向病患口内吹气,持续1秒钟以上,直至病患胸廓向上抬起。松开捏鼻的手指,让患者气体呼出,再进行下一次人工呼吸。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交替进行,直至复苏成功或120救护车到来。
为了避免心跳骤停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心跳骤停这一世界难题,日常应主动做到“一戒、二控、三调”:戒烟;控体重、控三高,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伙伴,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已被证明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调饮食、调心理、调节奏。
调饮食——“病从口入”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将大鱼大肉调整为蔬菜瓜果,将高脂高盐调整为清淡原味,将暴饮暴食调整为每餐八分饱,就能够使心血管更健康。
调心理——心脏病突发往往与各种请绪的过度产生关系密切。因此有效调节自身请绪,避免大喜大怒、极悲极恐能够减少突发状况的发生。
调节奏——提倡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节奏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很多行业大量出现的心跳骤停事件多是因为长期连续加班或劳累,忽视身体的亚健康所致,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过劳死”。
最后,提醒大家要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真正实现全民健康。(阳泉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急救科 祁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