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
培育水产养殖抗病品种至关重要
■ 本报记者 李梦楠
中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由于淡水养殖面积受限,海水鱼类养殖任重道远。未来水产种业如何发展得更好?1月6日,第二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畜牧和水产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坦言,破题需要加强生物技术创新攻关,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SE高质量发展。
水产养殖业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产业。当前,我国水产品产量的80%来自水产养殖。
“必须看到,中国水产养殖业存在鱼类生长慢、抗病力差等不少与种业相关的问题,面临海水鱼类新品种选育数量不足、突破新新品种缺乏等挑战。”陈松林认为,培育抗病品种至关重要,迫在眉睫。其中,寻找新的抗病育种技术成为鱼类抗病育种的重大需求。
“近年来,我国开始探索采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突破海水鱼类抗病育种技术难关。”陈松林介绍,通过基因组选择技术,我国首个鱼类抗病高产新品种“鲆优2号”牙鲆培育成功。“经过基因组选择技术结合家系选育,培育的半滑舌鲲第一个国审新品种‘鲲优1号’,生理雌鱼比例为40%左右,比普通苗种提高20%左右,解决了该品种缺乏抗病高产新品种的问题。”
“力争2030年,将海水鱼类养殖产量从现在的180多万吨提高到500万吨以上。”陈松林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加强海水鱼类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保存,挖掘优异种质(基因)资源;加强适合深远海养殖的海水鱼类良种选育,推动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大幅提高海水鱼类养殖产量。
在生物技术创新方面,陈松林特别指出,要加强海水鱼类分子育种技术的研发力度,优化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探索智能育种技术;加快突破新新品种研发进程,创制抗病高产优质鱼类突破新新品种,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SE高质量发展。(本报三亚1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