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现在,还是有好奇心。对于“大师”的称谓,我认为不重要,“大师”是留给后人评说的。我在传统文化面前就是一滴水。一滴水如果放在这儿,空调一吹、太阳一晒,很快就干了,只有融进传统的文化海洋,才不会干枯。就像你学会很多乐器,诗、棋、书、画要不要学?肯定要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民乐发展应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
记者:当您的视频第一次在B站火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心请?
方锦龙:我还挺平静的,因为我觉得民乐的时代应该到来了。我觉得我的火并不是方锦龙的火,而是这个时代造就的,坚定文化自信,涌现了国潮热、国风热,刚好我又有这么多年的积累,就瞬间点燃了。
记者:火爆出圈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有很多年轻人喜欢你,但是可能也会有不少的争议,不知道您怎么消解这种争议?
方锦龙:我觉得很正常,因为我在没有出圈的时候,已经出了40多张唱片,那时没有这么多人关注我。后来我就琢磨,原来我们曲高和寡了,得调整一下方向,要雅俗共赏。关于争议我是这样看的,善意的,我们共勉,恶意的,让他说去吧,我从来都是走自己的路。
记者:作为民乐传播的“先行者”,您对民乐未来的发展还有什么期待吗?
方锦龙:这些年我是两条腿走路,一手走现代,一手挖掘传统的经华。现在大家光看到我时尚的、二次元的一面,接下来可能看到更多传统的东西。就像南京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于东波,近年来一直在推广贾湖骨龠(yuè),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创举,把一些传统的东西重新包装,让更多人去接受。
我的理念是“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我觉得这是未来民乐发展的方向。就像苹果梨,产生了另一种味道,很多人爱上了这个味道,但是苹果还在,梨也在,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和南京有着30年多的缘分,期待国乐节不断延伸”
记者:您的演出邀约特别多,选择参加南京国乐节,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
方锦龙:我跟南京民族乐团的缘分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了,老团长裴德义是南京非常有名的打击乐演奏家,严格来说我还是他的学生。当年我介绍了非常有名的作曲家肖江先生,给南京民族乐团写了大量的作品。大家知道我们做中国音乐,特别讲“请”,有这一番请,所以我把别的邀约都推掉,毫不犹豫地就来了。
记者:您觉得举办国乐节这样的音乐盛会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有什么样的意义?
方锦龙:太有意义了!南京出了大量的国乐大师,我们的琵琶大师程午嘉、古琴大师刘少椿、二胡大师闵惠芬……还有非常有名的《战马奔腾》的作者陈耀星等等。南京在国乐方面的传承是非常有渊源的,我个人认为,南京未来通过国乐节的不断延伸,可以打造“国乐之都”,去和全世界的“音乐之都”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