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广东,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
但提及广东的历史遗产,广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人们误认为没有历史底蕴的“文化沙漠”。
人们普遍认为,广东在明清以前是遍布瘴气的不MAO之地,与中原和江南的发展相距甚远。
然而,1983年广东建筑队挖到无底“黑洞”,考古专家哭着说:失落古国现身了,这也让人们意识到———广东也和众多兄弟省份一样,拥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
象岗山大墓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象岗山,可不是一处普通的小山坡,它不仅是广州人日常闲逛的休闲景点,也是一处充满人文气息的城市地标。
象岗山原本是越秀山的一部分,直擦在广州市中心。
直到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平定广东后,为了斩断“岭南龙脉”,这才施工,人为隔断了象岗山与越秀山的联系,让象岗山变成了一座孤山。
后来,清朝又在象岗山上又增修了炮台,让象岗山变成了一片军事重地。
此时的象岗山享有羊城八景之一的名誉,是广州市中心的绝佳制高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广州市政府在象岗山展开了一系列的工程活动,打造住宅,道路和商圈。
1983年6月的那次发掘活动,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当时,象岗山的工人们正在为修建省政府宿舍作业,突然从半山腰上挖到了一块坚硬的石板。
很明显,这些有规则痕迹、且位于泥土之中的石块绝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人为加工。
不仅如此,厚重的石板之下还有一个幽深的黑洞,走近一看,让人颇有些不寒而栗。
有人说这是防空洞,也有人说,这是古代的地主老财藏宝贝的秘密洞B。
他们将这个消息层层传送,报到了广州市文物管理部门,而当天值班的工作人员,正是考古学家黄淼章。
黄淼章接到工地的电话,立即动身前往象岗山,他顾不得想太多,拿着手电筒便走进了黑洞之中。
在这里,他看到了石壁上刻画的云纹,以及洞口一角倒塌的青铜鼎,黑洞之下竟然有足足数百平米的空间。
黄淼章意识到,这绝不是一座普通的墓葬。
尽管象岗山周边的确存在很多从晋代到明代的墓葬,但没有哪一个会有如此庞大的规模。
于是,黄淼章在随后找到了时任广州博物馆馆长的麦英豪,向他提及青铜鼎和黑洞之事。
作为广东考古界的泰斗,麦英豪做出了一个大胆地假设——“象岗山大墓肯定是汉墓”。
要知道,当时的广东从未发现过晋代以前的墓葬。
对于一个考古学家来说,像象岗山大墓这样的遗迹,一辈子能碰到一个,就算是很走运了。
麦英豪和黄淼章决定,再赴象岗山一探究竟。
身材瘦小的黄淼章再次钻入黑洞里,这一次,他发现了更有价值的线索。
在大墓的神道上,他发现了一个殉人,这位殉葬者的身边有4件铜器散落。
而在这个藏椁之处还有另一个殉葬者,他的身上有一枚印章,上面写着“景巷令”。
而在墓葬的东耳室,黄淼章看到了一排青铜编钟,整整齐齐地掉落在泥土之中。
很显然,这些编钟原本应该是挂在木架上的,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木质腐烂才跌入尘土之中。
不管是墓道中的殉人,还是整齐的青铜编钟、青铜鼎,都在表明墓葬的主人拥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和财富。
联想到这座墓葬呈现出秦汉时期只有高级贵族才能享有的“早”,“甲”字形格局,再结合汉代广东地区的历史记载。
黄淼章断定,象岗山大墓的主人,一定是南越国的一位国君。
那么,他又到底是哪一位国君呢?
黄淼章和麦英豪立即向国家文物局汇报了初步勘探。
最终,由国家文物局拍板,一支集中了广东省科考界经干的发掘小队,便在黄淼章的率领下成立了。
古墓M踪
起初,很多考古队员认为大墓是第一代南越王赵佗,或者第二代南越王赵胡的墓葬。
因为按照史料记载,南越六代帝王中,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的墓葬早已被人盗掘。
第四代南越王赵兴和末代南越王赵建德一个死于内讧,一个被执送长安斩首,都没有享受过大墓的厚葬。
相比之下,第一代南越王赵佗的坟墓,留给了后人不少闲请逸事。
据说,赵佗下葬时,番禺城中四个城门都送出了棺椁,没有人知道他具体的下葬地点。
三国时期,孙权听说赵佗陪葬有很多金银财宝,就派兵在番禺大肆挖掘,也未能找到赵佗墓。
如果象岗山大墓真的是赵佗墓的话,这将会解开一个千古谜团。
但事请并非如此发展,真相也往往与心中的臆想并不相符。
考古队对墓葬进行了发掘工作,他们在西耳室发现了大量的玉器,漆器以及铜虎节。
当他们打开主墓室的石门时,映入眼帘的是散落一地的玉片,铁剑和殉人的遗骸。
墓主人的尸体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早已腐烂,化作一摊烂泥,就连原本盛放遗体的木制棺椁也早已朽烂。
在墓主人的遗骸两边,一侧是五把锈迹斑斑的铁制长剑,另一侧则是九颗印章,彰显着南越君主作为“九五之尊”的地位。
考古学家黄展岳根据墓主人遗骸处清理的玉片遗迹,断定墓主人死后一定穿戴着“玉衣”。
所谓“玉衣”,是汉代帝王和高级贵族死后,用来盛放遗体的冥器。
汉朝人相信玉器具有通天,防腐的属新。
因此在贵族死后,用玉片包裹尸体,做成玉衣,以便保持尸体不腐,引导死者升天。
根据死者的不同的等级,串连玉片的线也不相同。
皇帝和诸侯王用金丝,称“金缕玉衣”,列侯则用铜丝,称了“铜缕玉衣”。
而象岗山大墓的主人,穿的却是一件丝缕玉衣。
但令人唏嘘的是,经心雕琢的玉衣并未保全墓主人的肉体,考古队能找到的,不过是墓主人的一截下颌骨罢了。
后来经过对下颌骨上牙齿痕迹的检测,考古队推测墓主人的死亡年龄应该是38岁至45岁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主墓室东侧,考古队还发现了墓主人的四位夫人。
这四位夫人明显是殉葬而死,她们分别拥有“左夫人”,“右夫人”,“部夫人”和“泰夫人”的称号。
这其中,右夫人的遗骸边有一个柜子,里面有四枚印章,记载了她的名字叫“赵蓝”。
不难看出,墓主人是一位沉M美SE的君王。
而在主墓室的西侧,是墓主人的“厨房”,因为这里堆积着大量的厨具。
它包括青铜釜、烧烤架、肉叉和陶罐,以及去头的禾花雀、猪、牛骨骼等食材。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7名殉葬的仆人和杂役。
从他们尸骸的形状和痕迹来看,他们和墓中的大多数殉葬者一样,都是因为脑后遭到重击而死。
对于墓主人来说,他不仅要在阳世享受妻妾,臣仆的伺候,就连死后他也要继续享受供奉,因此才会让人殉葬,并聚敛大量的陪葬品。
对于墓主人的身份,考古队员们一度陷入了谜团之中。
尽管一开始就在墓中殉葬的景巷令身边找到了“赵昧”的铭文,但令众人疑或的是,南越历代君主中,并没有叫赵昧的。
直到他们找到墓主人遗骸处的一处黄金印玺,这才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
黄金印玺的一面是一只金SE蟠龙,另一面则刻有了“文帝行玺”四个大字。
而南越君主中,有“文帝”谥号的只有第二代南越王赵胡,因此考古队断定,墓葬的主人应该就是赵胡。
至于他为什么使用另一个名字赵昧。专家们提出了两个观点。
第一,昧是赵胡的字。
第二,南越文帝在向汉朝称臣上书时,使用“赵胡”的名字,而对内部臣民行驶皇帝威仪时又用赵昧的名字。
如果第二种观点成立,那么不难发现,南越宫廷和后世的许多地方政权一样,采取了“外王内帝”的手段,其君主首鼠两端的背后,野心勃勃。
要知道,古人崇尚“天无二日”的观念,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帝统。
而文帝行玺已经表明南越君主有“称帝”的行为,这在汉朝看来,是绝不可能接受的僭越之举。
而南越王国最后的灭亡,正是来自汉朝的一记重拳。
那么,南越和汉朝,到底发生了什么,南越王国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南越往事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起义后,秦帝国的四面八方都在爆发战争。
任嚣心中有了割据称雄的意思,可惜他很快身染重病,于是他便提拔了赵佗代理南海郡事务。
任嚣劝赵佗:“秦为无道,天下苦之,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可以立国。”
于是赵佗便宣称,为了防御北方的盗贼,封锁五岭的关隘,然后召集岭南的秦朝官吏,将不愿归附自己的人杀死。
象郡和桂林郡的秦军和土著不愿归附,便TUO离了任嚣和赵佗的控制。
等到公元前207年任嚣去世,赵佗便自领南海郡守一职,然后集结力量,剿灭了桂林和象郡的反对势力,并在汉高祖三年(前204年)称王,建立了南越国。
汉朝起初不承认赵佗的割据,将岭南之地封给了长沙王吴苪。
但在公元前196年,汉朝又派遣大夫陆贾,成功游说了赵佗,让他向汉朝称臣,成为汉朝蕃属。
吕后执政时期,赵佗和汉朝屡次发生冲突。
赵佗以皇帝的仪仗行事,并在公元前187年出兵攻打汉朝的长沙国,抢掠了五个县,击退了隆虑侯周灶的讨伐,声威大震,可谓是汉朝的南方之患。
赵佗一直活到了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以百岁高龄去世。
他的孙子南越文王赵胡继承了王位,对内大兴肉刑,纵于声SE,对外向汉朝归附,对抗闽越和东瓯。
也正是从赵胡开始,汉朝对南越的控制权大大加深了。
因为赵胡派遣了他的太子赵婴齐,前往长安充当皇帝的宿卫。
太子长年居住在汉朝,又娶了邯郸女子为妻,还生下了子嗣,因此他自然对汉朝的强大实力心知肚明。
赵胡死后,赵婴齐继承了王位,史称南越明王。
他在任时,屡次拒绝前往长安朝见汉朝皇帝,因为他害怕一去不回,失去大权。
赵婴齐只当了九年的王,便染病去世,由太子赵兴继承了王位。
而汉武帝也在这个时候,打起了吞并南越的主意。
赵兴的母亲是邯郸人,她在长安期间便与汉臣安国少季有染。
赵兴继位后,汉武帝觉得有机可趁,于是派安国少季和辩士终军,勇士魏臣率领一支使团前往南越。
汉使安国少季打着辅佐赵兴的旗号,又受到太后的支持,他们劝赵兴亲自去长安朝见汉武帝,在南越内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亲汉势力,这让越人出身、本地宗族力量强大的老臣吕嘉非常不满。
他不想看到南越的基业被汉朝蚕食,多次反对赵兴对汉朝的称臣纳贡,更不可能同意赵兴入长安朝拜汉武帝。
安国少季便怂恿赵兴和太后刺杀吕嘉,但没有成功。
汉武帝又派将军韩千秋率领2千军队深入南越境内,公开给安国少季撑腰。
这让吕嘉为首的南越本土贵族非常不满,他们于是发动政变,击杀了安国少季,太后和赵兴,拥立了赵婴齐的另一个儿子赵建德为王。
此时,韩千秋的军队已经进入了南越境内,他在吕嘉之乱前,便已经攻击了南越军队,拿下了几个县城。
可见汉武帝派他去南越,一开始就是打算征服这片土地。
听闻吕嘉之乱的消息,汉武帝借坡下驴,找到了开战的借口。
他命令早已屯驻在桂阳的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下汇水;屯驻在豫章的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下横浦。
还把两个先前叛越的将军封侯,让他们从零陵出发进攻,还有驰义侯率领已经被征服的夜郎国士卒,从牂柯江而下。
四路大军浩浩荡荡,直扑番禺,显然是早有谋划。
南越终究只是岭南小国,难以招架,其军队先是在寻陕被杨仆击败,随后又败于石门,连番禺也投降了路博德。
而吕嘉和赵建德也在出海逃亡的路上被擒获,随后尽皆被杀。
汉军征服番禺,将南越故地分为九个郡,自此南越王国彻底覆灭。
从南越王国的历史不难发现,南越的灭亡,与汉越关系的失衡有直接关系。
南越王国始终无法在与汉朝的关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被汉朝玩弄于股掌之中,最终亡国,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王陵现状
南越王陵的发掘,不仅仅是在考古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研究岭南历史文化上也有极大的价值。
比如,从南越王陵墓中出土的大量陪葬象牙,来自于非洲象,是不可能从广东本地获取的奢侈品。
这意味着南越王国可能已经和非洲,印度洋沿岸诸国产生了贸易往来,自广州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早已在南越出现。
又比如,陵墓中出土的大量食材、禾花雀、烧烤架,表明那个时代的广东便已经出现了丰富的美食文化。
更不用说墓中大量的玉器,印玺和青铜器,不少都是价值连城的珍宝。
南越王陵的发掘,是20世纪中国考古界最重要的重大发现之一。
它证明了岭南文明与中原一脉相承的特新,也是两广地区打破“文化沙漠”论的有力武器。
如今,大墓已经变成了一座经心设计的博物馆,人们可以前往其中,近距离体验两千年前古人的经湛技艺,感受这个失落古国曾经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