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是万里长城的一部分,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十分雄伟壮观。
在古代战争中,城墙、关隘对于防卫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长城就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一项防御工程。因为它的长度有万里以上,故称作称作“万里长城”。人们常说,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其实,长城的开始修筑早于秦始皇以前好几百年。
据记载,战国时代,燕、赵、秦三国的北方与匈奴及东胡等民族接壤,为了防御侵犯,便在北方筑起了高大的城墙和堡塞,这就是万里长城的前身。另外,当时齐、楚、燕、赵等国之间,彼此为了互相防御,也修筑了参差交错的长城,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这些互防的长城便失去了作用,逐渐被拆除或废弃。
秦始皇统二中国之后,为了防止匈奴的南下入侵。便把以前燕、赵、秦等国的北方长城连接起来,并且加以扩充增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达辽东碣石(今朝鲜平壤南),中间经过了今天的甘肃、内蒙、宁夏、陕西、河北、辽宁等地。据《史记》蒙恬列传上说,“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止辽东,延袤万里”,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古代工程奇迹。
秦以后,汉、南北朝、隋、唐、金各代,均对长城继续加以修葺、使用。汉代还把万里长城的西头延至敦煌、酒泉,增加了1000余里,并在原来秦长城的北面筑起了许多城障、堡垒。
明代特别重视北方的边防和修筑长城的工作。沿着长城设立了“九边”重镇(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驻扎重兵,分区分段把守长城。长城的修筑工程极为浩大,把过去用石块和泥土修筑的城墙,大部改用了整齐条石和大城砖修筑。沿着九镇边墙(长城)还修筑了许多烟墩、烽火台,如有敌人来犯,白天燃烟,晚上举火,互相救应。现在我们在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等地所见的长城,即是明代的遗物。
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因在居庸关之北,也叫做北口,是居庸关的重要前哨,也是明代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八达岭居高临下,地势险峻,古人云:“居庸关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至今在八达岭的陡壁山崖上还留有古人题下的“天险”二字。历代都很重视这个关口,设有重兵把守。八达岭口是一个不大的关城,有东、西两座门。东面的关门叫“居庸外镇”,西面的关门叫“北门锁钥”。据《四镇三关志》记载,“居庸外镇”与“北门锁钥”两座关门都是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修筑的,匾额也是明朝人所写的。解放以前这两座关门均已残破倒塌。1953年国家为了保护文物,特地拨款加以修复。
在“居庸外镇”前面的一块大石上,每当天气晴朗的时候,从这里可以通过关沟遥望北京城,所以称作“望京石”。
长城从“北门锁钥”关门城台的南北两侧起,依山而筑。城墙高低不一,平均高约7.5米,墙的下脚宽约6.5米,顶上宽约5.8米,可容5马并骑、10行士兵并进。城墙顶上靠里的一边设置宇墙,靠外的一边设置垛口,垛口上有瞭望孔和色洞。在城墙上隔不多远就有一个堡垒式的台子,建筑于山脊的高处。台子有高有低,高的叫做敌楼,上层有垛口可以瞭望色击,下层有券洞,可供住宿。低的称作墙台,高度与城墙差不多,但突出墙外,四周也有垛口,是巡逻放哨的地方,原来上面还有房屋供士兵休息,地基现在还保存着。
在八达岭城墙上向外眺望,远处还有零散的烟墩,上筑边墙,是保卫八达岭的前哨防线。出“北门锁钥”关门不远,有一砖城叫做岔道城,曾是八达岭的前哨指挥部,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当时这里驻有把总官3名、军士788名,并储备了许多武器。
八达岭不仅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也是交通的要道,有公路从北京通往张家口,特别是京包铁路自南口至青龙桥这一段工程,山路陡险,修筑非常困难,当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工程师均不敢承当此项工程。我国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毅然担负了这一工程的设计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出SE地完成了世界上少见的铁路工程--京张铁路。至今在青龙桥车站上还屹立着詹天佑先生的铜像。
此外,在八达岭和关沟中还有许多名胜,据说有七十二景,如著名的五贵头、弹琴峡、白凤冢、仙人桥、点将台、六郎像等等。MAO泽东主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诗句,永远机励中国人民求索前进!长城是游览胜地,长城是人类文明史的见证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