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年抗战时期,有一位对抗战有功打满全场的名将,却不被世人所熟知。可能这位名将的名气没有杜聿明,王耀武等人响亮。他就是罗卓英,原名东潘,字尤青,别号慈威,1896年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乡曲滩村宜洋坪的一户农家,幼年既耕且读,7岁进入私塾启蒙,后入大埔官学和大埔中学。从小熟读四书五经,酷爱诗词歌赋。就在大家都认为,罗卓英将来会成为一名大文豪。但谁也没想到,眼前这位书生,日后会成为一代名将,原来书生宜点兵。
1918年罗卓英报考保定军校因体能不第,次年方才考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并与同学陈诚结识,两人成为莫逆之交。从此以后,罗卓英成了陈诚身边的智囊人物。第二次东征时,罗卓英任第一师炮兵连连长,惠州城屡攻不下,罗卓英指挥炮兵准确地摧毁城楼,从而打开了缺口,立了战功。升任炮兵副营长,随后参加了1926年10月歼灭孙传芳、周荫人部的战役。
在陈诚发达后,曾经的同学罗卓英也受到了照顾。1928年,陈诚成功挤走曹万顺后,独揽11师大权,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罗卓英,把他调到11师任参谋长。不久后,陈诚的第11师扩编成第十八军,陈诚任军长,罗卓英就担任第11师的师长。就这样陈诚每上一层,就牵着罗卓英的手跟着升级。
罗卓英是陈诚土木系的灵魂人物之一,名副其实的二号人物。戴安澜,孙立人等抗日名将都曾经是他的部下,这就是土木系的雏形。当然罗卓英在战场上凭借的是能力,能力得到了别人的肯定才可能提拔。罗卓英屡立奇功,官职也是步步高升,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当上了师长。两年时间当上了副军长。先后参加蒋介石发动的对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的第一、二、三、四、五次围剿,晋衔陆军中将。
1937年抗战爆发后,罗卓英成为18军第二任军长。不久后,他就率领第18军参加淞沪会战,在罗店争夺战中,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乃至日军未能跨越浏河、嘉定之线一步,第十八军全体将士奋勇与日寇进行了惨烈的厮杀。没有上级撤退的命令下,罗卓英率军坚守阵地,部队人数日渐减少。还是陈诚怕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就此败光。于是他给蒋介石提议,让第18军撤到后方休整。
1938年6月国军投入兵力逾百万举行武汉会战,战线长达数千公里。其间,罗卓英多次临危受命,纵横多个战区。信阳失守,武汉的重工业还在撤退之中,蒋介石担心地询问罗卓英:“武汉能守几日?”他坚定地回答:“两周没有问题!”蒋介石大喜,指令:“你守十日可矣。”罗卓英果真不负重托,罗卓英在彭湖战场上与日军机斗,多次打退敌人。确保了武汉大批军民、物资完成安全有序的撤退转移。虽然会战以失败告终,但罗卓英在这场战役中也歼灭了大批敌军有生力量。
随后罗卓英转到第九战区担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而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就是薛岳。在这里罗卓英指挥了著名的上高会战,加上王耀武的第七十四军的大力配合,打出抗战以来最经彩的一仗,毙伤日军24000余人,还击毁、击沉或击伤敌军轰炸机和汽艇,缴获大批战利品。罗卓英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紧接着日军又向湖南省长沙连续发动三次疯狂进攻,时任第9战区前敌总司令兼任第19集团军总司令的罗卓英率部扼守于东山、郎犁市各渡河据点,切断日军退路,令敌人狼狈北遁。
1942年初,罗卓英被指派为中国远征军第一任总司令,统帅十万大军,并以大兵团作战序列跨出国门。率领杜聿明,孙立人、戴安澜、郑洞国、廖耀湘,邱清泉等名将远征,援助英美盟军。罗卓英在异国战场,命令孙立人师长驰援仁安羌被困的友军,以千余人巧妙地避开日军大部队,取得了仁安羌大捷,成功解救7000人。此战也轰动英美。
在罗卓英的指挥下,数月内接连发生“同古大捷”、“仁安羌大捷”及“东枝大捷”等胜利。然而英美盟军不给力,第一次远征失利。罗卓英率部转入印度,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随后奉调回国,任军令部副部长、东南训练团教育长,负责训练青年远征军官兵。
罗卓英无愧于抗日名将之名,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从头至尾都参与其中。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他依然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擢升为陆军上将,并且被任命为广西省政府主席。在解放战争时期,罗卓英跟随陈诚主持东北的军政要务。然而国民党在东北的败局,已经不是罗卓英一人能够逆天改命,他在陈诚被撤职后,他也跟随陈诚一起离开东北。
后来,在蒋介石授意下,陈诚开始经营台湾地区,罗卓英始终跟随陈诚,除了协助陈诚治理外,还对那些败逃和改编的国军士兵进行整训。1961年,罗卓英因得了糖尿病于11月6日去世,土木系的二把手就此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