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忠将军人如其名,学习成绩优异,忠义两全。
于学忠出生于1890年,字孝侯,山东蓬莱人,陆军二级上将,大名鼎鼎的抗日名将。
190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北洋武卫左军(毅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第二名是晋军将领徐永昌。
于学忠将军是张学良的左膀右臂,他是东北军的顶梁柱,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后,于学忠挑起东北军的大梁。
直系吴佩孚很赏识于学忠,他俩可以说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不但吴佩孚赏识于学忠,蒋介石、MAO主席都非常赏识他,这里不局限于在军事才能方面,最主要是于学忠将军的品行端正。
于学忠将军跟随吴佩孚时,从北洋陆军第18混成旅炮兵营长,一路高升,直到升任为第九军军长。
好景不长,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吴佩孚主力被歼,吴佩孚告知于学忠,如若还想从军,建议他不要往南去,要往北走。
于学忠返回蓬莱故里,后来前去投靠奉系张作霖。
张作霖很信任于学忠,任命他为第20军军长,后来的张学良对于学忠更是信任有加,在这种环境下,才有了东北军著名将领于学忠,成为张学良的左膀右臂,对张学良是忠心耿耿。
张学良信任于学忠,于学忠忠于张学良,从以下事件可以看出。
蒋介石一直想拉拢于学忠,任命于学忠为河北省主席,于学忠感觉不妥,只好先征求张学良的意见。
张学良就说,这件事蒋介石并没与他先商议,他不知道这件事,但是张学良还是同意于学忠接受任命,这就是信任与忠心。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军没有抵抗就撤入关内,全国人民愤慨,迫使张学良下野。
张学良在下野之后,留了一封亲笔信给东北军团以上的军官,他将东北军的主要部队都留给了于学忠。
当时26万的东北军变为四个军,王以哲、万福麟、何柱国三人分别统领总近9万人,剩余的17万人都是由于学忠来统领。
于学忠接管东北军的17万人,无论是军队还是张学良的私人财物,他都妥善管理。就连张学良留在马厩里的八匹骏马,都没有人敢骑。
后来张学良回忆,他到达美国以后,就有手下曾经问过张学良,你出国前对东北军做过安置吗?
张学良说,安置了。
紧接着这个人又问,你对于学忠安置了吗?
因为这个手下认为于学忠不是东北军的嫡系,靠不住。
张学良回答,你不要错看了于学忠,将来能够收拾东北军后事的人只有于学忠。
由此可见,张学良对于学中是极为信任。
张学良的晚年,他依然说于学忠是他最可以倚仗的左右手。
西安事变后,51军开赴到蚌埠一带,蒋介石电令于学忠到南京面见。
当时蒋介石跟于学忠说,甘肃省主席、江苏省主席任你挑。
于学忠果断拒绝,发誓此生不再当主席了,因为于学忠意识到,如果一旦他去当主席,就意味着他要卸下兵权,那么东北军就完全由蒋介石掌控了。
于学忠认为,如果是这样,那么他就对不起张少帅对他的嘱托。
于学中趁这次面见蒋介石,他要求蒋介石释放张学良,并且提出只要释放了张学良,他本人宁愿被解除兵权,归隐山林,永不出头。
可是蒋介石却不愿意,对于蒋介石来说,东北军掌控在于学忠手里,总比握在张学良手里好。
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于学忠被任命为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51军军长。
同时率部开赴青岛执行海防任务,阻止日军从青岛登陆。
51军进驻青岛,受到了青岛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东北军在这块土地上杀敌守土,视死如归。
当时在山东的还有韩复榘,可惜韩复榘放弃了济南,也导致于学忠后来很被动。
即便如此,于学忠并没恨韩复榘,在蒋介石抓捕韩复榘时,于学忠同样为他求请。
于学忠将军对抗战是持着热请的态度,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等,为抗日战争立下赫赫功勋,后来开展鲁南敌后游击战。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北军中诞生了一个开国中将万毅、开国少将解方将军。
解放战争时期,于学忠将军拒绝参加内战。
1949年,蒋介石邀请他前去台湾,于学忠将军拒绝了,他选择隐居四川乡村。
在他隐居期间,他给当地乡亲发配装备,做好自保的准备,并约法三章。
凡是溃逃败兵走大路的不打、不烧不抢的不打,不间Y妇女的不打。
就因如此,路过的败兵自然不敢胡作非为,他的做法,保得一方百姓安宁。
1949年10月下旬,当得知解放军即将到来,他点起了鞭炮,对解放军的先头部队热请欢迎,还宰了一头肥猪,慰问解放军的先头部队。
不久,又将抢支弹要收回,并且连同自己携带多年的两支手抢,全部送交给了重庆军委部。
后来,周恩来总理派飞机将于学忠全家人接到北京定居。
于学忠将军非常的低调,他认为自己越低调,张学良的日子就相对于好过一点。
1964年9月22日病逝于北京,一代名将永别人间。
欢迎大家来到评论区进行留言讨论,喜欢本期内容的朋友们不要忘了点赞收藏关注转发,我们下期经彩内容再见。
关注我,了解更多资讯和故事!
欢迎留言、点赞、收藏,星标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