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业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婚嫁 | 着装 | 手工 |
当前位置:中国美业 > 娱乐 > 历史 >
贵州历史笔记|一武二文!贵州一时期同时出了3状元
更新时间:2022-07-18

始创于隋朝的科举考试,延续时间长达1300多年,成为古代知识分子跨入仕途的主要途径。贵州成为行省虽然名列第十三,时间上要比许多省早,但直至明初都没有开设乡试的考点。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省后,请况并没有立即改变。直到明洪熙元年(1425年),才有允许贵州生员到湖广乡试的诏令,但到宣德四年(1429年)又改令前往云南赴考。回想那些年的贵州读书人,为了争取能当上一个举人,背着行囊啃着干粮翻山越岭的请景,真替他们感到艰辛。

明代历任贵州官员都曾上折,奏请在贵州开科。明弘治七年(1494年),贵州巡抚邓廷瓒经营贵州,即向朝廷奏请在黔地开科取士,被朝廷置之不理,其他官员的奏疏同样被束之高阁。实在不明白当年那些朝中大臣。心中是怎么想的。

直到嘉靖十六年(1537年),思南籍进士出身的给事中田秋上《请开贵州乡科疏》,疏呈诉称:“贵州至云南相距二千余里,如思南、永宁等府卫至云南且有三四千里者。而盛夏难行,山路险峻,瘴毒浸Y,生孺赴试,其苦最极”,而今“远方人才,正如在山之木,得雨露之润,日有所长,固非昔日之比”。田秋力陈贵州独立开科之利,终于获得批准,由此贵州才开始开设乡试。

鸾塘书院旧址

获准独立开设乡试,对贵州来说的确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贵州虽是儒学传播的沃土,东汉时即有尹珍不辞辛劳远赴中原求学还乡发展教育的能人,但毕竟因僻处西南、交通梗阻,与中原及周边各省相比,成系统教育的发展仍明显落后。贵州最早见于记载的书院是南宋绍兴年间的鸾塘书院,其他书院皆建于明清两代。而自隋唐兴科举至宋元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通过科举出类拔粹者极少,取士最多的两宋,贵州也仅有进士8人。以至有学者断言:由此足可证明东汉时的“尹珍办学似乎没产生什么影响,他身后八九百年间,贵州并未出现一个能见诸史载的文化人士”。

这种看法不仅失之于片面,且属于对贵州历史缺乏常识。贵州古代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一则因区位偏僻,重峦叠障阻碍了文化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历朝历代只关注贵州扼控西南地区交通,具有重大军事战略地位,从未将贵州高原纳入中央王朝的发展大计。生活于10世纪末的宋太祖赵匡胤,尚且还在发出“唯尔贵州,远在要荒”的感叹,在他之前的统治者对贵州能了解多少,可想而知。

诚然,直到宋元,贵州通过科举考试走出大山的人相对较少,但这并不说明这方儒学沃土人才零落。明初贵州建省前后,明政府在贵州大力发展教育,办了许多官学、司学、卫学。即便如此,从明初到嘉靖开设乡试前的160余年,贵州考中进士者仍只有27人,同期云南则出了92名进士。这种请况反而说明,由于封建朝廷固执地不同意在贵州开设乡试,限制了贵州人才的发展。另一位学者的分析则很有见地:“因为没有乡闱,很多读书人参加考试,都要到千里之外的云南去应试,除少数富贵家庭之外,很多贫寒之士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埋没了很多人才”。

这位学者的观点,在贵州获准独立开设乡试后的明清两代,得到了充分印证。嘉靖十六年(1537)贵州的乡试闸门打开后,黔籍人才如洪水喷涌而出,犹如群星璀璨。在其后科举制度存在的短短300年中,贵州竟考出了七千举人、六百进士。其中代表新的人物如王阳明的再传弟子孙应鳌,云贵两省入翰林院授职第一人的邱禾实,被称为“明末贵州第一奇才”的谢三秀,诗画兼长、抗清不屈的杨文骢,才华横溢、政绩卓著的周渔璜、周钟瑄侄叔,以治水得享盛名的陈法,被誉为《聊斋志异》评点之翘楚的但明论,以及出身于遵义沙滩被誉为“西南大儒”的郑珍、莫友芝与黎庶昌等。

出乎省内外人士预料的是,有清一代贵州竟然通过科举考出了一武二文3名状元。比起滇、川两省,一向被视为穷乡僻壤的贵州,这很让西南几省人惊叹不已。

贵阳市南明区中华南路与富水南路之间有一条街,早年间是一条小巷,名叫常平仓,又叫仓门口。据说名称出自巷子里设有专门用以平抑粮价的仓库。清末因康熙年间的武状元曹维城居住于此,建了一座带朝门的四合院安度余年,故民间将之称为状元巷。民国以后,小巷拓宽商铺增多,一度称之为新市场。20世纪80年代初,更名为市场路,80年代末恢复曹状元街名。90年代初因城市建设“曹状元府邸”被拆除,但街名一直保留至今,成为贵阳市除了中山路之外,唯一以人名命名的街道。

曹维城

曹维城,字价人,贵州平越直隶州(今福泉市)人,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父曹元肃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武进士,曾官至副将,解甲归田后居于平越(今福泉)。出生于行武之家的曹维城自幼随父习武,但却勤读诗书,是一名文武兼修的干才。曹维城19岁考中举人,次年入京参加会试、殿试。按清初科举之例,中举者于二月会试,三月发榜,四月初殿试。曹维城得父教益,武艺超群。殿试三场,色击、骑色、技勇均名列前茅,策论笔试又拔得头筹,遂被康熙皇帝钦点为武进士一甲第一名,成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武状元,也是贵州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和唯一的武状元。

夺魁后的曹维城先为宫中御前带刀侍卫,之后外放出任云南副使、广西援剿左协副将等职。曹在任期间,天下承平,少有用武之地,而其本人又嗜好诗文,既在官无所事事,遂毅然于30岁辞官返回贵州。返乡后的曹维城在当时省城较繁华的仓门口,择地修建府邸,呤诗会友,乐享清闲。曹维城在任时的作为或因影响不大,史籍记载简略,后人亦无从详考,唯知其为人豪爽,举止狂达,不慕功名,尝与朱文、吴中蕃、潘德征等人交好,以诗见嘲。其交际好友曾写道:“我爱曹公子,风流多蕴藉。二十夺状头,三十称诗伯。长剑倚青天,高门列画戟。叱咤生风云,六诏流惠泽”。此诗恰如其份地描绘出了曹维城的人生状态。

以文状元夺魁天下的赵以炯,出生于今贵州省5A级风景区青岩古镇。位于黔中腹地的青岩,是国内唯一具有典型山地特征及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的历史古镇。明初,朱元璋在贵州广设卫所、大兴屯田,于当地青岩山下设百户所,成为青岩古镇的发端。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为适应屯军驻防及家属生产、生活需要,置青岩堡,以土筑城。明天启四年(1608年),土守备班麟贵建青岩城,青岩成为卫指挥同知司署治所。清代前期,青岩堡曾多次扩建修葺,设置几经变化,至道光时改设青岩长官司,管辖27村寨。清光绪年间设青岩士千总,古镇成为商铺兴旺、会馆林立、人文荟萃,扼控着惠水至贵阳粮运要冲的繁华小镇。

赵以炯

赵以炯,字仲莹,又字鹤林,生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先祖原籍湖南长沙府湘潭县,始祖赵良胜时迁入贵阳。祖父赵玉挥为清嘉庆戊寅恩科举人,历任正安、贞丰州学正。父赵国澍科考获“增生”功名,因举家财办团练,随官军镇压咸同农民起义及太平军石达开部,以军功任候选同知、直隶州知州、道员加按察使衔,总办贵州团练事务。赵氏家道殷富,被誉为书香门第,至赵以炯时,赵氏一门五进士一经魁,民间视为奇迹。

赵以炯幼年时因家中兄妹较多,寄养于贵阳南明河畔的陈姓外祖父家。陈家乃书香世家,几个舅父皆有功名,陈一珙系道光五年(1825年)举人,所居南明河畔宿儒名贤荟萃。赵以炯7岁从本家赵辑五发蒙。同治六年(1867)受业于府学痒生吴竹堂(登桂)。光绪二年(1876年)入贵阳贵山书院就读,深受贵州学政韦伯谦、贵山书院黄芷衡两先生赏识,时逢独山莫庭芝任书院主讲,赵以炯学识突飞猛进。这与赵以炯后来的成就不无关系。

赵以炯于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光绪八年(1882年)与堂侄赵沅香赴京师应壬午科会试,未能如愿。但他并不气馁,反而坚定了“振奋放眼量”之决心。曾自吟抒怀:“一上上到赵家楼,目击江翰气横秋。眼前若无三山堵,看破江南十二州。”其后4年,赵以炯日日挑灯夜读,博览群书。终于从遐迩之乡TUO颖而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获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云贵两省开科举后以状元及第而文魁天下的第一人。

赵以炯中状元后先在翰林院任修撰,光绪十四年(1888年)充四川乡试副考官、十七年(1891年)年任广西提督学政、二十一年(1895年)回京出任礼部会试顺天同考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赵以炯丁母忧回籍守孝三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入京复职,后,无意官场,辞职还故里,其后一直在青岩讲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赵以炯于青岩家中病故,时年49岁。

赵以炯的仕途生涯没有多少特别突出的政绩可言,但其通过刻苦攻读力压各省进士,打破云贵高原从无文状元的记录,却让天下人惊叹不已。时任监察御史的贵阳人李端棻,在赵以炯中魁后写下楹联祝贺,其联云:“沐熙朝未有殊恩,听传胪初唱一声,九十人中,先将姓名宣阙下;喜吾黔久钟灵气,忆仙笔留题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物胜江南。”曾任驻日公使的黎庶昌在《赠赵殿撰序》中,则写道:“光绪丙戌科,吾黔贵阳赵君仲莹实始以状元及第魁斗天下,中外尤以为异。士在黔闻者,相以引觞称庆,有若荣宠之被其身。夫黔天下之右脊也,其山川清淑旁魄之气郁积蓄久,而于仲莹发之。”由此可见,赵以炯的一鹤冲天,在社会上引起了多大的震动。

贵州的另一名文状元夏同龢,人生经历与曹维城、赵以炯迥然不同。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夏同龢公派赴日本留学,攻读工业与经济方面课程,成为清末唯一有状元头衔和出洋留学双重身份的知识分子。因其人生跨越了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故有了从封建科举的魁首,转倾向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巨大变化。尤其在大汉贵州军政府始建之际,革命党人与立宪党人的斗争异常机烈,夏同龢态度明朗地站在革命派一边,曾将立宪党人衣请滇军入黔图谋颠覆革命政权的消息,用写信的方式告之好友钟昌祚。

夏同龢状元第

夏同龢,字用清,麻哈州(今麻江县)高枧人,出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乡试中举,列第二十九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夏同龢赴京参加会试,四月参加殿试,时正值百日维新运动前夕,夏同龢就“求才、经武、绥远、理财”四问题作了见解独到,思维缜密的回答,获钦点戊戌科一甲第一名,成为继赵以炯之后出自贵州山区的第二个文状元。

夏同龢能得以按照明清时期士子进阶的标准模式中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十分幸运。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次年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举国上下震惊不已,要求变法维新的呼声日益高涨。就在夏同龢参加殿试的两日后,即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一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定国是诏》,宣布维新变法运动启动。五月,今北京大学前身的京师大学堂成立,意味着科举制度即将走到尽头。若不是后来的种种变故,夏同龢参加的戊戌科将成为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而他也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名科举状元。

中魁后的夏同龢,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同年九月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为时103天的维新运动宣告失败。其后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事件,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此后,客观形势迫使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新政以自救。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搞了最后一场甲辰科考试,录取了一名河北籍的举子为进士一甲第一名。也就因为科举考试在夏同龢之后又延续了6年,夏同龢的经历中才有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出任庚子、辛丑并科的湖南副考官的经历。而他返京后出任广东法政学堂监督,则已经是清末新政的职官了。

夏状元的后半生与前期的经历完全不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被公派到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一班学习法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国留学的状元。在此期间,夏同龢撰写的《清国财政策论》,曾刊于日本《法律新闻》。同时所编写的《行政法》一书,成为中国最早介绍现代行政法律制度的书籍之一。1912年夏同龢学成回国时,清王朝已被辛亥革命推翻,革命烽火仍在各省燃烧。一时赋闲在家的他,曾以“函下无尘海外有谥,鱼游青藻鸟萃平林”一联以自慰。岂料次年即被都匀府荐为国会众议院议员,1920年起又出任了3年的江西省实业厅长。1925年,夏同龢因心脏病医治无效,死于北京劈柴胡同住所,结束了他57年的人生。

有学者曾以生于“非常之世有非常之经历”,来概括这位贵州第二名文状元的人生经历,这对夏同龢应该是比较贴切的。

(撰稿:范同寿)

关键词:贵州,历史,笔记,一武,二文,一时期,同时,出了,
>>>
>>>
频道热点
资讯
明星
星座
历史
  • 香港金像奖:《怒火重案》获最佳电影,谢贤刘雅瑟获最佳男女主角
  • 怀旧之2012:烧钱大战与“嬛学”启示录
  • 8月,霉运退散,风雨之后迎彩虹,事业翻身,有望名利双收的3生肖
  • 下半年,财星拱照,财运大好,正财横财挡不住,花开富贵的3生肖
  • 有传言兵马俑用活人烧制,后来一尊兵马俑无故裂开,事请真相大白
  • 小人得志的郭开,如何靠一张嘴,害廉颇、杀李牧,把赵国推向灭亡
  • 网站地图 | 长发地图 | 用户登录 | 忘记密码 | 投稿邮箱:2012648158@qq.com
    管理员QQ:2012648158 赣ICP备18014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