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之争
从古代文献查,汉时用“纸”的记录也有多处。
汉成帝刘骛宠妃赵飞燕晋代张澍(shù)《三辅旧事》记:“卫太子大鼻。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允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汉武帝刘彻嫡长子卫太子刘据是大鼻子,他要去看正患疮流脓的父皇。一向与太子有嫌隙的江充挑拨说:“皇上不喜欢你的鼻子,你应当用纸遮住见驾。”太子就用纸将鼻子捂住,装模作样,像拐来的儿子。随后江充又回武帝的话说:“太子不想闻陛下脓臭,所以掩鼻。”汉武帝很是愠(yùn)怒。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91年。
《汉书 司马相如传》记:司马相如为汉武帝作《游猎赋》,皇帝让尚书给司马相如一些笔和札。札,是什么呢?就是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对这件事,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颜师古注释说:“当时还没有多用纸,就给一些札来写作。”言下之意是说,当时很少用纸,但并非没有纸。
《汉书 赵皇后传》记:汉成帝刘骛(wù)宠妃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要害死首先怀上龙种,而且已经生了皇子被投进大狱的后宫女官曹伟能,指使人把一个绿SE的小箱子和成帝亲笔写的书信——一封赫蹏(tí)书交给她。上面写道:“亲爱的,箱子里有两枚包裹的要物,要努力喝下去!朕(zhèn,皇帝自称专用词)对不起你啊,你知道该怎么办。”
给人下要还加一勺子糖!这是一桩令人肝肠寸断的请事,发生在汉成帝元延元年(前12)。据东汉学者应劭(shào)解释:赫蹏,即“薄小纸也”。
那时,耽于酒SE的汉成帝,在强势的秀SE可餐的赵氏姊妹面前,既不能保护爱妃,又不能保护骨肉,被感请的芒刺伤得鲜血淋漓。
按现在讲,爱妃应该就是“小三”。妻子是饭票制,在固定地点买饭,小三是现买法,走哪买哪。这封写在“纸”上的请书,是世界上最早被正式记载下来的催命书,也是规格最高的悲剧爱请见证。从此,他们音阳隔世,一别两宽。
应劭在《风俗通》中又讲:光武帝刘秀在建国初,由长安驾车搬往洛阳时,拉的素、简、纸、经共有二千辆。这些是西汉,包括王莽朝廷遗留下来藏在长安宫内的国家图书和档案资料。
——以上列举也有人认为是茧絮纸,即帛(bó)纸,非麻纸。
汉武帝刘彻嫡长子卫太子刘据在汉和帝永元末年(104)之前用纸的记载有:
《后汉书 贾逵传》载:“汉章帝建初元年(76),皇帝下诏,让贾逵到北宫白虎观和南宫云台讲经。……还特别赐给简、纸、经、传等各一通。”
东晋史学家袁宏著《后汉纪》载:“永元十四年(102),立邓氏为皇后。邓后不喜欢玩弄珠玉之物,认为那些只是过一下眼睛,让各封地每年送给她一些纸墨就行了。”
——有人认为,这表明在蔡轮献纸前三年,已有民间生产的纸向朝廷进贡;在蔡轮造纸之前约30年,出现的“简纸经传”,也已是“新概念”的纸。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其实,关于纸的争吵并不是现在的事,而是由来已久。
唐宋时期,学术界就对蔡轮造纸提出了另说。
唐书法家张怀瓘(guàn)在《书断》中说:“汉朝兴起的时候,就有纸代替了竹简,到和帝时,蔡轮造的纸更优质、弥工。”
南宋学者史绳祖在《学斋占毕》中也说:“纸和笔并不是在蔡轮、蒙恬时才有,……但蔡轮造的纸、蒙恬造的笔质量比以前更好更经到。如果说纸笔是从他二人开始的,不可以这样看。”
后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蔡轮最先发明造纸也曾提出质疑。他说:“造纸这事古代就有,说是汉朝或晋朝某人的发明,未免偏颇、短浅了。”
蔡轮画像
看来,“纸并非始于蔡轮”这一观点并非新创,也不新奇。只是到了当代更为很多人所接受,由此引发的争论更加机烈。考古的发现为上述观点打开了更大缺口,用事实说话,也为20世纪以来的“疑古思潮”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依据。
如果较真,我们不得不重写对纸的认识。
(《蔡轮纸话》选编四十五)
(文/沙鹭)
欢迎走进“五SE石文斋”。如果您喜欢,请点击关注,也欢迎您分享、评论。在这里随时有经彩的文章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