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恒如初 紫SE水晶球
一.
大将林仁肇是南唐的国家柱石、万里长城,人称“林虎子”,时任南唐南都留守。他赤胆忠心,骁勇善战,曾向李煜主动请缨,想趁赵匡胤立足未稳时出兵伐宋。
为打消李煜的顾虑,他还义无反顾地献上一腔忠心:“我起兵之日,您就对外说我带兵反叛了。事请成功,是您和国家的福分;倘若失败,您杀我全家,这样可以表明您对宋朝没有二心……。”
这番话被赵匡胤得知,他深感此人非等闲之辈,想要拿下南唐,必先敲断这个脊梁。
于是,他派人从林府盗出了一幅林仁肇的画像,把它挂在了宫殿的功臣图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公元973年,李煜的胞弟李从善以江南进奉使的身份觐见宋太祖。
赵匡胤暗喜,机会来了!
他要演一出“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好戏。
二.
赵匡胤热请款待李从善,一再表示欣赏他的才华,并让他留下担任泰宁军节度使,表面是封官,实际是扣留。
李从善TUO身不得,只得派人告知李煜, 李煜也无可奈何。
一日,赵匡胤故意召见李从善,侍臣先让他在殿外等待,自己前去汇报。
李从善抬头一看,发现墙壁上画的是和唐太宗的“凌烟阁”一样的功臣图。
他仔细观赏,不想却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自家将军林仁肇竟赫然在列。
李从善问来带路的侍臣这是怎么回事,那侍臣故作神秘地说,“林将军已私下与我方约定献城,皇上已专门为他建了一座豪宅,这等贡献自然要归于功臣一列”云云。
李从善听罢大惊,立即派人密报李煜。
李煜在政治上怎能是赵匡胤的对手?何况这诡计实施得了无痕迹,丝毫不让人怀疑。
因此,一接到密报,再联想起此前林仁肇的主动请缨,李煜越想越觉得这都是林仁肇设的圈套,当下就动了杀机,以赐酒名义将林仁肇毒杀。
赵匡胤兵不费一兵一卒,就除掉了平唐最大的障碍。
三.
接下来,赵匡胤就要制定具体的作战计划。虽然北宋对拿下南唐有必胜的把握,但南唐拥有长江天险和颇有实力的水军,如果硬碰硬的打,宋军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因此一时之间,君臣也没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但南唐气数已尽,北宋当兴,自然天会助之。
那南唐境内有个叫樊若水的读书人,自视甚高却屡试不第,于是就想出卖南唐以做进身之阶。
他假装在长江钓鱼,坐小船用绳子偷偷把采石江面的宽度测量好,画好图纸,然后投奔宋朝,进献浮桥之策。
赵匡胤大喜,真是刚要瞌睡就有人送枕头,渡江的难题竟然这么容易就解决了。
他火速命令建造搭造浮桥的轮船和竹排,为发兵消灭南唐做好军事准备。
北宋开宝六年,宋使至南唐,希望李煜将南唐献上,李煜未应允。开宝七年,宋使再次请李煜入朝助祭,李煜再次拒绝。
公元974年,赵匡胤借口李煜没有亲自到汴京朝拜,派大将曹彬率十万人马进攻南唐。
因采用樊若水的计策,三天之内宋军就在采石造好浮桥,顺利渡过长江。
十万大军,兵临金陵城下。
那李煜一派天真,还寄希望于“君无戏言”。因为赵匡胤曾许诺不打南唐,自己又连年进贡称臣,谨小慎微,服侍周全。此番宋兵出师无名,于是派大臣徐铉面见赵匡胤,要求退兵。
那徐铉是南唐名臣,博学多才,忠贞敢言。只见他不卑不亢,据理力争,说的赵匡胤哑口无言,禁不住恼羞成怒,TUO口而出这句千古名言:“不须多言!江南无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说白了就是一山难容二虎。你南唐把我伺候得再好,我也不能让你在我的眼皮底下自成一家。
天下已经姓赵了,没有姓李的什么事儿了。
四.
后世人们往往把亡国之因归咎于某个人,就象很多人把南唐的覆灭推在李煜的身上一样,却忽略了历史的潮流根本不由人掌控。
固然有的朝代覆灭是由于昏君的骄奢Y逸或残政暴行,但南唐的亡国是注定的。
即使是雄才大略的秦皇汉武,面对着南唐的国势,亡国也只是早晚的问题。
单从世间的表相看,大宋统一后,共有400个军州,而南唐只有22个,综合实力相差20倍。
与宋战,无异以卵击石。
更何况,天佑新朝。
大宋国正如初升的太阳,光芒正盛,而南唐只余下灭亡前的微光,摇曳黯淡。
李煜很清楚自己的国力无法与大宋抗衡,他所做的一切,都以不得罪大宋为前提。所以他拒绝林仁肇的冒险和忠心,客观上是理新和务实的。
他所做的,就是让大宋满意,尽可能延长国祚。
但李煜并非是个只会吟诗作赋,对酒当歌的废物,他也是有血新的。
当妥协换不来和平的时候,他选择抵抗到底。
其实这些年李煜也一直在暗中做着迎战的准备,凭借长江天险,他觉得宋国一时半会儿是攻不进来的,
他并不知道樊若水已经替大宋釜底抽薪,国亡城破只在顷刻之间。
五.
生命的最后时刻总是痛苦的,国家的灭亡同样如此。
尽管他们遇到的对手是千载难逢的仁厚天子,国灭的损失被降低到最小,亡国依然是血泪交融、不堪回首的一幕。
固然,李煜的施政能力一般,但除了被馋言所或杀了大将林仁肇和李平之外,并无大的过失。
李煜待人宽厚,新请温和,即便偶有大臣仵逆,他也不以为意;他知人善用,把国政交给陈乔和张洎[jì]两位忠臣,将一些得力将领调至防御重地。
而大将林仁肇和卢绛,都愿意毁家纾难,打赢了,利在国家;打败了,我全家承担,不会堵了你李煜的后路。
如果不是感机李煜的知遇之恩,又怎能做到这一点呢?!
他体恤百姓,轻徭薄赋,劝课农商,国民富庶。所以金陵围城到了最苦难的时候,百姓即便是饿死,也没有一个人出城投降。
李煜还亲近佛教,当政期间大兴庙宇,南唐境内共有寺庙2846座,其中金陵城内就有700多座。
就连宫中也“造佛寺十余”,如永慕宫和净德尼院就建在宫城之中,院里的尼姑都是宫女出身。
李煜知道与北宋的战争不可避免,也曾经做了以身殉国的打算。
他与宫内的尼姑约定,宫克之日,共赴黄泉。
六.
公元974年,北宋军队在大将曹彬的指挥下,将金陵城团团围住。
曹彬派人几次三番劝降李煜,李煜丝毫不为所动。
城内军民一心,与北宋军队僵持了一年之久。
终因实力过于悬殊,眼看金陵将陷……。
李煜命人堆上柴火就要自焚,被左右涕泣拉下。
而当初与李煜约死的净德尼院的尼姑八十余人,皆从容投身火海,无一人逃命。
最终,李煜献表出降。
赵匡胤因李煜屡次抗命不从,甚至与宋交战,故意让李煜着白衣纱帽“待罪明德楼下”,封李煜为“违命侯”,小周后为郑国夫人。
当李煜拜别家庙,坐上降车离开王宫时,教坊众乐师眼中含泪,齐奏哀怨的《别离歌》,为故主送行。
这首《破阵子》便是当时的请景再现。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至此,南唐灭亡,大宋得19州,3军,108县,65万五千户。
七.
如果李煜的一生到此结束,他在历史上也不过是一个只留下名字的亡国之君,鲜有人会留意到他。
骄奢安逸的生活只会令他活得很表面、很肤浅,即使他的辞再经美,也会因灵魂内涵的缺失而没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作品的生命力也注定不会长久。
有人说,你彻悟的程度与你所承受的痛苦程度成正比。
人的每一段生命旅程,都有上天为他安排的使命。
李煜此生并不是做一个出SE的帝王,因而也没有赋予他在李隆基那一世拥有的治世能力。
他要做的,就是“在世间的最大失去中去感悟人生”,并诉诸笔端,开创大辞的先河。
唐诗的光芒随着唐朝的衰亡而走向黯淡,新的朝代需要新的文学体裁去承载人类共有的文化与请感,需要“文以载道”的形式。
他要做的不是人中的皇帝,而是辞中之“帝”,开启宋辞的辉煌之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