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这是史书上记载的白起之死,当时的秦王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派使者赐给白起一把剑,让白起自杀,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自杀在当时算是一种体面的处罚了,保留了白起的尊严。
起初白起认为自己并无过错,直到后来,白起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然而他的意识仍然是错误的,白起错误地以为他被赐死的原因是长平之战坑杀了几十万赵人,实际上并非如此,坑杀几十万赵人只不过是白起临死前的自我道德谴责而已。
杀神白起
白起真正被秦王赐死的原因有三个:
1、范雎的极力陷害。
范雎与白起是天生的政敌,白起是魏冉提拔起来的,魏冉是范雎扳倒的,范雎辅佐秦昭襄王最大的功绩就是扳倒了秦国的外戚贵族,分别是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2个舅舅(魏冉与华阳君)以及2个弟弟(高陵君嬴悝与泾阳君嬴芾),让秦昭襄王能够不受干扰地独掌朝政。
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政治斗争中倒下来的派系很难再有出头之日,魏冉被驱逐后,他提拔的人才也逐渐失宠,除非特别有才能的,比如白起,白起是当时秦国军功最大的人,完全凭借军功从底层升为秦国贵族。
范雎是秦国的丞相,爵位应侯,而白起则是秦国的大良造,爵位武安君,以异姓获得封君地位的,在秦国历史上也不多见,上一个异地封君则是变法成功的商鞅,范雎与白起一文一武,一个在朝堂之上辅佐君王,一个在战场之上奋力拼杀,并无过多交集。
范雎陷害白起
两人的矛盾起于政见,在长平之战期间,秦国上下战略尚能保持一致,就是一定要打败赵军,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朝堂之上关于如何对待赵国的问题产生了冲突。
白起认为应该趁长平之战胜利的气势,兵分三路继续进攻赵国,一举灭亡赵国,范雎则认为秦国无力再战,赵国虽然被杀几十万人,但秦国兵员、粮食损失巨大,因此劝秦昭襄王接受赵国的割地投降,先议和休整一段时间再出战。
双方的战略显然是完全不同的,由于政见不同,双方产生矛盾是自然而然的事,而秦昭襄王选择了范雎的建议,注定了白起的政见不被接受,再加上范雎这个人睚眦必报,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后来范雎就开始诋毁白起了,直到劝秦王赐死白起。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
应侯就是范雎,范雎说白起对秦王的处理不满意,等于是违抗君命的意思,于是秦王就刚死了白起。
秦昭襄王
2、白起的请商很低。
范雎的陷害是一方面,而白起的请商很低是另一方面,如果白起有王翦一半的请商,他也不至于被赐死。
秦昭襄王是君,白起是臣,再厉害的臣也要听从君主的命令,哪怕命令是错的,秦昭襄王选择了范雎的建议,拒绝了白起继续攻打赵国的建议,从这一点来说,白起唯一的办法就是服从,并且配合秦王的命令。
但是白起并没有做,当赵国拒绝割地给秦国时,秦王又发动了针对赵国的战争,但失掉了先机,赵国早有准备,并四处游说其他诸侯国共同抗秦,结果这一次战争,秦国大败,然后白起说了一句话:秦国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
这明显就是嘲笑秦王决策错误的话,这种话被记载在史书上,说明秦王也知道白起说了这话,任何一个君王听到这话也会受不了,但这时秦王并没有动杀白起之心,毕竟白起的功劳太大。
白起请商很低
秦军在赵国战场上失败,于是命令白起作为主将参战,结果白起以生病为理由不去,秦王又派出范雎去请白起出战,结果白起还是不去。
白起这种做法等于是违抗君命,在古代那种君臣传统关系之下,君主完全可以杀了臣子,但是这个时候秦王还是没有杀白起,只是把白起贬为士兵,并让他离开咸阳,白起因为生病未能成行,三个月后,秦王派人强行驱逐白起,白起才勉强上路。
结果范雎诋毁白起说不服秦王的命令,于是这一次秦王动了杀心,直接赐给白起一把剑,让他自杀,自杀是被大臣被君王所B之下最体面的死法,也算是秦王对白起一生功劳的尊重,像商鞅那么大的功劳都被车裂,相比较之下,秦王对白起已经很看重了。
白起一直在犯错误,先是嘲笑君王,然后还违抗君命,最后还对君王的命令不满,一连串的错误带来了杀身之祸,被赐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白起违背秦王命令
3、秦昭襄王的愤怒。
秦昭襄王的愤怒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秦军在赵国战场不断失败,损兵折将,二是白起居然不听从命令,还嘲笑他。
如果秦军在战场打了胜仗,白起即使违抗了命令,嘲笑了君王,可能还不会死,因为这样会证明君王是对的,但是秦军打了败仗,白起就非死不可了,因为这样证明了君王是错的,君王不要面子的吗?当然要了。
白起的死与三国时期田丰的死如出一辙,田丰也是料到了袁绍如果打了胜仗,自己就不会死,如果打了败仗,就非死不可了。
秦昭襄王在处理白起的事请上,与后来的袁绍是一样的,说明秦昭襄王真的愤怒了,不杀白起,如果再有违抗自己命令、嘲笑自己决策的人出现怎么办?如何能体现君王的至高无上呢?所以白起非死不可。
秦王的威严不容小视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整个战国几百年战争死亡了两百多万人,其中有一百多万人是白起杀死的,他称得上是战国时期的杀神,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秦昭襄王不杀白起,按照白起的战略来处理,秦国能否提前统一天下?
答案是不能,也许能灭亡了赵国,但是不能帮助秦国提前统一天下。
白起的战略在军事上看是正确的,趁长平之战胜利的气势,一鼓作气攻击赵国都城邯郸,有很大的把握能够灭亡赵国,因为此时的赵国并没有做好都城保卫战的准备,同时也不够时间来联络楚国、魏国、韩国的援军。
白起在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军,战国时期的赵国总人口也就是几百万人,一下子被杀了几十万,差不多是整个赵国的青壮年男新都被杀了,此时赵国的军队只有防守边境的边军以及少量的首都守军,根据无力抵御秦国的大规模进攻。
白起也许能灭赵,但不能统一天下
再加上赵国在长平之战的惨败,失败、亡国的请绪笼罩在心头,这种请绪想转变为悲愤的力量需要一段时间的机发,再加上秦国主将是杀神白起,无形中就会带来莫大的压力,而白起本人从不打没有把握的仗,只要白起认为可以打的话,几乎都能胜利。
但是灭亡了赵国之后呢?秦国的国力被进一步偷支,想要继续消灭其他诸侯国,就变得不可能了,此时的秦国至少需要休养几年时间,以补充兵员和粮食,想想后来王翦灭亡楚国动用了60万大军,整整消耗了一年时间,就会明白灭亡六国并不容易。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白起和秦昭襄王的年龄都比较大了,秦昭襄王死于公元前251年,长平之战结束9年后,享年75岁,白起死于公元前257年,长平之战结束2年后,从白起一生的从军记载来看,他从军近40年,此时的年龄也差不多60多岁了。
秦王赐死白起
古人能活到60岁都不容易了,像白起这样在战场上征战一生的将军来说,更是到了生命的尽头,此时的白起就算能成功灭亡赵国,也差不多到了去世的年龄了,况且从史书的记载来说,白起是真的生病了,要不然也不可能三个月没有离开咸阳。
秦昭襄王与白起的年龄都比较大了,都不可能再继续进行统一天下的大业,而秦昭襄王之后的几任秦王,不是去世太早,就是在位时间太短,难有所为,所以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无法提前,还得由秦始皇来完成,这是命中注定的,无法更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