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常看电视的时候,经常听到大臣称呼皇帝为“陛下”,而称呼太子或者皇子为“殿下”,另外还有“在下”、“阁下”等等,那么这些称呼具体什么意思呢?究竟又有什么来历?今天就一次给你讲清楚!
陛下、殿下、阁下、节下和足下,这五个词都是对别人的尊称,大体意思基本都是一样的:您的身份太尊贵了,我都不敢直视您的脸,以此来表示尊敬。其主要区别就是用于不同身份的人。
陛下:对帝王的专属称呼
陛下是对天子或者帝王的尊称。古代皇帝的宝座叫作龙椅,龙椅的下面都会有个台阶,这个台阶叫作“陛”。
大臣进言的时候,或者新科状元参拜皇帝的时候,都是不敢直视帝王的(普通百姓基本没机会见到皇帝),只能低着头看到帝王脚下的“陛”,因此陛下就成为了对帝王专用的敬辞。
殿下:对太子或者王子的尊称
殿的本意是高大的房屋。我们常说宫殿,其实古代的宫和殿是不一样的。
宫一般是帝王的居所,比如乾清宫。殿的规模地位比宫略低一点,殿一般是公侯等贵族的居所。
所以殿下比陛下稍微低一点,是对王子、亲王的尊称。唐代以后,殿下一般多用于称呼皇太子。
阁下:对古代高官的敬称
阁本意也是高大房屋,但是其规模地位又不如宫和殿。古代高官的官署往往称阁,如龙图阁、文渊阁等等。
因此阁下最初用于对中央宰府和地方郡守等比较有权位高官(一般多位文官)的敬称。后来慢慢地演变成了对有一定地位之人的敬称,现在常用于书信、外交等场合。
节下:对高级武将的敬称
节下主要用于魏晋时期。节是军中权力的象征,大将军常有“持节”、“假节”之衔,例如苏轼就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诗句,故而节下是对高级武将的尊称。
足下:对别人的尊称
足下是对别人的尊称,意思是我只敢看你的脚下,以示尊敬,所以称作足下。
关于足下的来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一直跟随着他,辅佐保护他,甚至在他饥饿的时候割下来自己的肉给他吃。
重耳回国之后当了国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晋文公对有功之臣大行封赏,介之推却功成身退,隐居深山。
晋文公派人请他出来做官,介之推一直推辞。最后,晋文公实在没办法,只好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B介子推出山。没想到介之推心意已决,坚持不出山,最后结果竟然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晋文公十分痛心,也愧疚不已,于是便砍下此树,做了一双木屐。穿上木屐时,就能想到介子推,常低着头望着木屐哀叹:“悲乎,足下!”后来足下就慢慢演变成了对别人的尊称。
麾下
麾,旌旗之属,意思是将帅用以指挥军队的旗帜。麾下,最初也是对将帅的尊称,后来麾下一般用于指部下。
在下
在下是用作自称的谦辞。古代坐席的时候,尊长者在上,所以自称在下,是自谦。武侠小说中,江湖人士多以在下自称。
朋友们还知道哪些“下”呢?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