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梦华录》的热播,让赵盼儿、顾千帆、欧阳旭等角SE被大众熟知,同时宋朝的一些景象,也被带入大众的视野。比如,欧阳旭去东京汴梁参加科考,考中了第三名,成为探花郎,只因为一个举动,被高家发现,继而成了高家的乘龙快婿。
这个举动,就是风靡一时的“榜下捉婿”。
古时候有句话说得好:“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里的“金榜题名”,自然是指的科举考试,宋朝作为科举考试最完善的朝代,科考取士成了选拔官员的最好方式。
在许多戏折子里,考中的状元郎不是被公主看上,就是被郡主挑选,随着“有官儿做”,“良缘”也就来了。虽然这是话本和戏剧里的经典桥段,但在宋朝,科举和婚姻密切“挂钩”,这一现象俨然成了一种特殊的婚姻文化。
在婚配原则中,好些豪门贵族选夫婿,有的看中门当户对,有的看重对方潜力。封建社会阶级分化是比较严重的,平民阶层要想跟豪门贵族联姻,简直是痴人说梦,不管是高娶还是高嫁,都不会容易实现。
而宋朝经济繁荣,百姓的生活普遍好很多,平民阶层也有小富小贵,渴望能够与上流社会联姻,那么“榜下捉婿”就是最好的选择。参加科考的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资格都是平等的,很多人抓的也是这个机会。倘若考中的新进士,是平民出身且无婚配,此后又一路飞黄腾达、潜力无限,就很容易成为大家挑选的“佳婿”。
当然,在科举取士的大环境下,无论是什么家庭背景的,男人们大多都梦想着一举高中,寒窗苦读,功成名就之后再娶妻。但是科考又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殿试以成绩排名又分为三甲,而一甲只取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从科考中崭露头角的,一般都是真正的有才能之人,能考进一甲的,更是凤MAO麟角。每年参加科考的考生千万,能够高中的却又少之又少,那些落榜的怎么办呢?要么放弃,要么再学再考。
另一方面,如果家庭条件稍微富裕的女孩,她们没有找到“佳婿”,也不着急出嫁。每年“榜下捉婿”如果跑得不够快,女婿就被人家抢走了,没有满意的,那就只好再等一年。男的继续考,女的继续等,晚婚晚育就成了不稀罕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榜下捉婿”的前提条件是,那些高中的考生是尚未婚配才行,如果人家已经有了妻子,那也不能强行B婚。所以有些人家把眼光放长远,从穷书生抓起。就像炒股票一样,低点买进。如果发现有哪个书生秀才很有潜力,就会与其约定好,他日考中,再回来成婚。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搞笑段子,是这样说的:古代有一个小姐,遇到上京赶考的穷书生,发现他很有才华,于是小姐就拿出银两给他当路费,并以身相许,让书生承诺高中后回来迎娶她。书生走后,小姐让丫鬟把书生的名字记录在册,丫鬟说:“这已经是第五十个了。”小姐叹了口气,说:“没办法,他们之间总有一个会考中的!”
这个段子非常很搞笑,但也引人深思,充分反映了古代人“押宝式”的择婿理念,他们押中的是那些有才华的穷书生,并且给予一定投资,万一真的考上,那就稳赚不赔。这样的话,也就不用辛辛苦苦去“榜下捉婿”了,费半天劲也不一定能“捉”到。
但是这样长期版的“榜下捉婿”,也有一个弊端,就是投入的时间成本太大了,需要等待的时间太长,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如果一次考不中,又要再来一年。这样一来,又加剧了晚婚晚育。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