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头条号书虫历史
西汉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在韩信、卫青、霍去病、周亚夫等巨星光芒的掩盖下,有一个人显得有些"平平无奇",他就是老当益壮的赵充国。
赵充国出生在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此地临近匈奴与羌胡,民风彪悍,人人都能骑马色箭。他凭借一身过硬的骑色本领,在边疆作战中,出生入死,屡立战功,从一名小小的骑兵,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边疆主帅。
虽然赵充国的大部分军功是从匈奴人身上取得的,但是他戎马生涯里真正的高光时刻是拜羌人所赐。
赵充国画像
01 见微知著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某日,一封来自金城郡的军请谍报送到了汉宣帝刘询的案头。谍报的内容很简短: "先零与诸羌豪种二百余人解仇交质盟诅。"
汉宣帝看了以后,隐约觉得西部边疆可能会出乱子,但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派人请来"通知四夷事"的赵充国,想听听他的看法。
赵充国看了谍报,眉头微皱,对汉宣帝说道:
"老臣记得三十多年前,西羌作乱时,先是大小种族之间相互解除仇恨,缔结联盟,然后侵犯我大汉的令居(今甘肃永登县)等地,孝武皇帝派了10万大军,花了五六年才将这帮贼寇从湟水北岸赶到西海(今青海湖)南边去。为了防备羌人卷土重来,朝廷还设置了护羌校尉,专门负责处理西羌事务。如今,羌人又想重演昨天的故事,陛下不得不防啊!"
汉宣帝微微点头,示意老赵同志继续说下去。
"征和五年(公元前88年)的时候,先零羌首领封煎派人出使匈奴,随后不久,匈奴派使者传告诸羌,约定从南北两面一起攻打我大汉的张掖和酒泉。匈奴和羌人的狼子野心是由来已久了。"赵充国忧心忡忡地说道。
边疆形势图
不出赵充国所料,一个多月后,羌族狼何部落派人前往匈奴借兵,企图攻打鄯善和敦煌两地,切断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交通要道。
有鉴于此,赵充国立即向汉宣帝建议:派遣使者巡视边疆,整顿边防,监视羌人各大部落,对他们的小动作提高警惕。
于是,在两府(丞相和御史)的提议下,汉宣帝派遣时任光禄大夫的义渠安国"行视诸羌,分别善恶"。
这是一个不太明智的决定,因为义渠安国已经犯过一次非常严重的错误。
在这之前,义渠安国奉命巡视西羌的时候,先零羌首领请求"时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处畜牧。"
乍一看,羌人的请求并不过分,只是想搬迁到汉人不要的地方讨口饭吃。但是只要往深处稍微想一下,就知道羌人所谋不小。
先零羌部落想将牧区从贫瘠苦寒的青海湖一带,迁移到水草丰茂、宜耕宜牧的湟水故地, 是为了给族人争取一个可以发展壮大的根据地。
湟水谷地
不知道义渠安国是因为短视,还是一时心软,反正他未经请示就同意了。赵充国为这事儿,还专门上书弹劾义渠安国"奉使不敬"。
就因为义渠安国的这个决定,让先零羌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发展机遇,为后来的叛乱埋下了祸根。
而这次,汉宣帝和两府大臣要为自己的用人失误付出代价。
义渠安国到了金城郡(今甘肃兰州)以后,又开始自作主张了。他以大汉朝廷代言人自居,召集先零羌部落的30多位首领开会,把其中几位比较猾头、嚣张的头目当众斩首,然后率领边防军攻打这几位首领管辖的部落,杀掉一千多人。
这一下子可真是捅了马蜂窝。
原本羌人只是在暗地里跟匈奴人眉来眼去,并没有正式跟大汉朝廷撕破脸。义渠安国的斩首行动,让已经投降归顺的羌人部落深感恐惧。
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先零羌"背叛犯塞,攻城邑,杀长吏"。
自己搞乱的局面,硬着头皮也得去收拾。义渠安国从金城郡带着三千人的骑兵准备去平叛,走到半路就被羌人打得落花流水,损失惨重,退保令居城。
羌族部落
02 主动请缨
当羌人叛乱、安国战败的军报传到京城长安,摆在汉宣帝面前的难题是派何人领军出战。
汉宣帝首先想到的人选是赵充国,但随即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七十多岁的赵充国太老了。于是,汉宣帝派御史大夫丙吉去询问谁适合担此重任。
当丙吉征求赵充国的意见时,老赵同志掷地有声:"没有谁比老臣更合适!"
汉宣帝有些感动,派人把老赵同志请进宫来,当面征求他的意见:
"赵将军觉得羌寇战斗力如何?平叛需要多少人马?"
老赵同志的金句张口即来:"百闻不如一见。打仗的事请很难凭空猜测,老臣以为到金城前线以后,再做判断比较妥当。希望陛下能把平叛的任务交给老臣,不用为羌人的事请过于担忧"
汉宣帝痛快地点了头:" 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正是对赵充国最好的写照。
汉宣帝画像
03 老成谋国
老赵同志打了几十年的仗,很有自己的一套章法,那就是"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先计而后战",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慎战。
老赵同志到了金城以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有人看不下去了。
酒泉太守辛武贤给汉宣帝上了一封奏章,大意是边塞条件艰苦,汉马不耐冬寒,为了尽快平定羌乱,建议将士们准备一个月的口粮,从酒泉和张掖两路出击 、开两个羌族部落。
汉宣帝把辛武贤的奏章传阅给赵充国,让他和部下认真研究。
老赵同志认为,此计不妥:骑兵带着一个月的口粮,再加上兵器铠甲,战马负重过多,根本没办法追击来去如风的羌寇;擒贼先擒王,应该"先行先零之诛以震动之,则 、开之属,不烦兵而服矣。"
汉宣帝把赵充国回复的奏章,给到公卿大臣们商议,大家一致认为先零羌兵强马壮,难以速胜,应当先打击 、开部落,削弱先零羌的辅助力量。
羌族图腾
前线指挥官与朝中大臣的对羌作战策略截然不同,兵事久拖不决,银子花得如流水,汉宣帝心里很是着急,觉得有必要敲打一番这员自以为是的老将。
于是,汉宣帝拜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赐玺书嘉纳其册"。对待老赵同志,汉宣帝就没那么客气了。在颁发给老赵同志的诏书里,有些话说得挺重:
" 将军不念中国之费,衣以岁数而胜微,将军谁不乐此者……将军急装,因天时,诛不义,万下必全,勿复有疑。"
汉宣帝的诏书说了两层意思:一是批评老赵同志按部就班的打法过于保守,纯粹是浪费粮饷;二是命令老赵同志整顿好人马,迅速出击。
赵充国挨了骂, 虽然有些不痛快,但是初心不改,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是为了大汉好,受点委屈又算的了什么呢。
于是他给汉宣帝上书谢罪,同时详细陈述了优先攻打先零羌的必要新和可行新。
俗话说:"镜子越擦越亮,真理越辩越明"。开明的汉宣帝,同意了老赵同志的对羌作战计划。
公元前60年,西汉疆域图
随后,赵充国亲率大军挺进先零羌的领地。疏于防备的先零羌部落士卒,看到老赵的大军如同神兵天降,丢下辎重就跑。光是淹死在湟水里的,就多达数百人,再加上被汉军斩首的,先零羌一下子损失了一千多壮丁。
赵充国的大军经过 羌领地时,秋毫无犯, 羌部落大喜过望:"汉果不击我矣! "
羌部落原本就是被先零羌胁迫作乱,当见到赵充国表现出的善意,随即表示愿意归顺," 竟不烦兵而下"。事实证明,老赵同志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随着战事推进,投降和归顺的羌族部落多达一万余人。忧患意识极强的赵充国,认为这些羌人迫于形势表面臣服,迟早会坏事。于是,老赵同志给汉宣帝上了屯田奏。
在奏章里,赵充国先给汉宣帝算了一笔账:他率领的一万多人马,一个月需要消耗199630斛粮食, 吃掉1693斛盐,用掉250286石的草料。
从数据上不难看出,前线部队的开销实属不小,这还没算部队的军饷。(据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史》认定: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今天的258克)
然后他做了8个字的总结:"难久不解,徭役不息"。
赵充国是一个喜欢拿数据说话的务实派。他在屯田奏里指出,湟水谷地一带未开垦的良田多达2000多顷。如果把这些生地都开垦出来,便能"益积蓄,省大费"。
汉宣帝对老赵同志的屯田奏未置可否,派人问他两个问题:羌寇何时能灭?战事还要多久结束?
赵充国在回复汉宣帝的奏章中, 解释了安排部队屯田是为了防备降羌日后作乱,详细陈述了屯田的12大好处。总结起来就是,屯田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
军士屯田
从稳定边疆的战略层面来讲,屯田奏真可谓高瞻远瞩:"排折羌虏,令不得归肥饶之地,贫破其众,以成羌虏相畔之渐。"意思就是,决不能让羌人占据有利的地理空间,以防坐大;把羌人排挤到资源紧张的不MAO之地,让他们自相残杀。
赵充国与朝中大臣们前后经过了三次辩论, 最开始支持老赵同志的人不到三成,第二次辩论后支持的人数增加到一半,最后多达八成的人都认为老赵同志的屯田策很有道理。
于是,汉宣帝最终同意了赵充国的意见:"今听将军,将军计善……将军强食,慎兵事,自爱。"
对先零羌最后一役结束以后,骑兵被汉宣帝诏了回去,留下老赵同志在湟水一带屯田。
到了第二年五月,赵充国给汉宣帝上了一封奏章,总结了对羌作战的最终成果:羌寇的军队原本有50000人左右的兵力,咱们前后共斩首7600级,投降的羌人有31200人,淹死饿死的接近6000人,逃TUO的羌人只有4000来人。
从数据上不难看出,羌人之乱基本平息。因此汉宣帝同意撤回屯田的部队, 赵充国凯旋而归。
公元前49年西汉疆域图
04 后记
赵充国回朝之后,儿子赵卬因辛武贤陷害而自杀,老赵同志心里很难受,请求退休,汉宣帝同意了。
由于赵充国是边疆问题专家,"朝廷每有四夷大议,常参与兵谋,问筹策焉。"虽然退休了,依旧为朝廷尽心尽力,发挥余热。
甘露二年(公元前52),时年86岁的赵充国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谥号为"壮侯", 真可谓名副其实。
东汉中后期,羌人作乱给汉家王朝造成了极大地困扰。
据《资治通鉴》记载,护羌校尉段熲向汉桓帝上书陈述解决东羌(先零羌)的对策时提到一组数据:"伏计永初中,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两百四十亿;永和之末,复经七年,用八十余亿。耗费若此,犹不诛尽,余孽复起,于兹作害。"
以此观之,赵充国当时提出分化打击羌人部落、挤压羌人的生存空间、实行屯田制来实现西部边疆的长治久安,是多么的正确啊!只是东汉君王没有将赵充国的对羌战略一以贯之,放任羌人坐大,以致养虎为患,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