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我国总计下辖了290多个地级市。地级市从当年的地区演变而来,而地区则是从专区演变而来的。在五六十年代,全国总计下辖了100多个专区。对于专区这个称呼,相信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例如邯郸专区、天津专区、开封专区等等,专区的地位比较复杂,这是从近现代历史一步步演变而来的。那么,1983年,我国很多专区和地区,为何都变成了地级市呢?今天,我们就聊聊80年代行政区划的改革。
首先,我们需要聊聊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问题,因为行政区划是一步步演变的。在周朝统治时期,朝廷采用了分封制度,在各地都册封了大量的公爵、侯爵和伯爵。一旦朝廷的统治崩溃,各地诸侯开始了武装割据,从而出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大混战。秦朝统一全国,关于究竟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出现了很大的争论。最终,秦朝采用了郡县制度,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一个郡下辖若干个县。进入汉朝统治时期,郡县制度进一步完善。
但随着郡县数量越来越多,朝廷对各地并不了解。汉武帝在位时期,汉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例如荆州、豫州等等。请注意,州属于监察区,并不是行政区。随着时代的变化,前后又出现了唐朝15道、宋朝23路等区划,这些都属于监察区。但是,开始逐步介入地方行政,成为了半监察半行政的地区。元朝统一全国以后,由于疆域面积空前辽阔,元朝在行政管理方面,面临各方面的问题。最终,元朝推出了行中书省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国的行政区划正式确立为省、府、县3级行政区划。
在明清统治时期,继续沿用行省制度,但对行政区划进一步完善。我们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下辖了开封府、河南府、彰德府、怀庆府、卫辉府、归德府、南阳府、陈州、许州、光州等地。每个府和直隶州,都下辖了好几个县。每个省设立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提督等高级官员,每个府设立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等官员,每个县设立知县、县丞、主簿等官员。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考核权,这一点至关重要。
截止清朝灭亡,行政区划的等级模式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1912年,已经统治了200多年的大清朝灭亡,随后,我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国的行政区划等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州府一级的区划被撤销,省直接管理各地的县。因此在一些影视剧中,出现了省级官员直接接见县级官员的剧请。但是,每个省最少下辖了几十个县,有时候管理上百个县。依靠省府机关根本就忙不过来,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以后,当时的政权推出了监察区制度。1930年,每个省划分为监察区,作为省府机关的派出机构,监察区属于半监察半行政的机构。
一转眼到了40年代末期,当时,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每个省划分为若干个专区,例如河南省下辖了开封专区、洛阳专区、商丘专区、南阳专区等专区。每个专区下辖了几个到十几个不等的县,例如商丘专区下辖了12个县。专区的地位类似于现在的地级市,但管辖区比现在的地级市大,大体上相当于两三个地级市。每个专区设立了专区行署和专区专员,请注意,专区并不是完整的行政区划。
专区属于准行政区划,因为专区属于省府机关的派出机构,并不是标准的一级行政区划。专区总计使用了30余年时间,1949年,各地区的专区开始建立。1970年,我国各地的专区都改为了地区。请注意,从专区改革为地区,虽然仅仅只有一字之差。但已经从准行政区划向标准行政区划的演变,1975年,在新一轮的条文规定中,地区正式成为了一级行政区划,接受省府机关的管理,负责管理下辖的各个县和州,这样的行政区划持续了10多年时间。
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非常快。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沿海省份的很多地区,开始改革成为地级市。从地区向地级市的改变,属于向标准行政区划又迈进了一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内陆各省份下辖的各个地区,开始陆续改革为地级市。1983年,我国很多地区先后改革为地级市。但请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改成了地级市。在八九十年代,出现了地级市和地区同时存在的请况。
例如在河南省内,郑州、洛阳、开封等地区,已经改革成为了地级市,商丘、周口等地则仍是地区。直到21世纪初期,我国各省下辖的各个地区,才基本上改革成为地级市。截至目前,仍有部分地区没有改革,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认真的说,从地区改革成为地级市以后,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因为地级市拥有更大的自治权,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请况规划和发展经济。
最后,我们聊聊地级市的演变。当年的专区和地区都比现在的地级市大,例如开封地区总计管理了11个县。1983年,地级市改革过程中,开封地区被撤销。西部的6个县划入郑州市,东部的5个县划入了开封市。这样的请况并不是个例,例如平顶山市、漯河市等地级市,都是从原来的地区划分出来的。关于我国行政区划调整的故事还有很多,在以后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慢慢聊。